1 / 6
文档名称:

分析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资源.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分析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资源.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2/23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分析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资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分析当代中国克服虚无主义的实践资源虚无主义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当虚无成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映象时,如何应对虚无主义便成为时代命题。克服虚无主义, 需要理论逻辑的建构, 更需要实践资源的探索。中国没有系统的虚无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也没有基督教背景下对虚无的生存论体验。但恰恰是这种外生性的“隔膜”使我们可以抛开范式与情感的束缚,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中汲取抵御虚无主义的现实资源。一、资本原则与公正原则辩证关系的建构: 经济制度层面上的遏制在伯曼看来,马克思对虚无主义的认识要比尼采等人深刻得多。尼采及其追随者从来都没有揭示出现代灵魂与现代经济两者之间的联系。马克思虽未曾论述过虚无主义, 却揭示了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从马克思的视角看, 资本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是虚无主义的滋生土壤。“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抹掉而是吞并了旧的价值结构。旧的尊严方式并没有死亡; 相反,它们并人了市场, 贴上了价格标签, 获得了一种作为商品的新的生命。于是, 任何能够想像出来的人类行为方式, 只要在经济上成为可能, 就成为道德上可允许的,成为‘有价值的’; 只要付钱,任何事情都行得通。二、精神家园与心灵秩序的重建: 精神价值层面上的遏制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价值体系与心灵秩序的自我解构使国人身处“古今中西”的冲突牵扯中。传统道德载体在国家与社会层面的坍塌构成了当代中国价值虚无的历史情境。改革开放以来资本逻辑的运行引发的信仰缺失与价值真空成为中国式虚无的真实内容。有学者指出,“包括一代中国民众在内的‘现代人’在精神和生存信仰方面,普遍缺乏扎根于‘心灵整体’的那种深刻的‘知性’: 他们有情感和欲望的躁动, 却没有心灵对世界、对存在、对自我的敏感与感动; 有悟性, 却没有灵魂; 有对物质、***、感官快乐的无穷无尽的知性, 却没有对生命存在、对人的存在的‘自身’、‘自圣’的精神向往;有物质幸福论和感性快乐主义的忙碌活动, 却没有普遍的伦理理性和道德欲望。因此, 摒弃虚无的侵扰, 获得一种良好的精神生活和心灵秩序,这是我们在现代性快速流变的大地上诗意栖居的前提。传统主义者渴望在传统的温情中找到家园之感。他们希望通过重返传统共同体和传统德性, 以拯救国人的人文心性, 重建生活的意义世界。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潮尤其儒学复兴运动、国学思潮等表明了这种渴望。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寻根之旅能让我们倾听到那些压抑太久遗忘太久的乡音。在这些遥远而熟悉的音调中, 文化的共鸣与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然而, 传统资源的重新捡拾并不意味着根基的自然重建。传统资源载体消失后, 如何将传统资源架构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根基之上,仍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启蒙主义者坚信, 现代性乃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现代性的核心是统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理性精神。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开展了科学精神的实践历程,并为人文精神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从这个视角来看, 当代国人的精神家园建设也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是现代性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开展。而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虚无与信仰失落, 与其说是现代性的弊端,不如说是传统价值观念失效而新的价值观念( 现代人文理性价值等) 的受阻造成的。然而,在现实实践中,褪变的工具化的科学精神往往以一种僧越的态度粗暴地抑制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萎缩、缺位, 这也正是哈贝马斯意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