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七上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哪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会合表达了这类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对喜爱之情。
(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子夜鸣蝉。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稻花香里说熟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经过嗅觉和听觉来捕获夏夜光景特点,反衬出夜色之静,
诗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给人印象鲜亮而深刻。表现了
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子夜鸣蝉”。
答:采纳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
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子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述得令人安闲神往。
七下: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安静、沉静(深幽沉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跃(寂静、空灵)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安静,实质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安静,其实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生的思想感情。
3.祖先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常常是指一句诗中最精髓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何?请联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跃。“空”是说潭
水清亮,临潭顾影,令人心中的俗念(或邪念)除掉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安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离开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诗的颔联以后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真谛?
答:要达到可以意会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鸦雀无声,由这两句,我们很简单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
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向来为人所称道,请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茂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静寂静的环境。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说明为一作“竹”。纺者采纳用“曲”而不用“竹”,
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境界上有什么差异?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境界地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道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道弯曲折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请对“山光动听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感情上做点赏析。
答:这里曲径安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但让鸟儿欢跃,并且让邪念顿消。表现了
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与沉醉之情。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
.首先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述了禅院美好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觉,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觉到的欢跃,“潭影空人
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整除掉俗念,获取欢乐的心里感觉。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要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马上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何?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所有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停,仿佛永久地吟唱,它使这沉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庄严的世界更加庄严,使用权一顷刻成为了永久,,
11.这首诗描述的主要内容是清晨,破山寺后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致表露出了诗人很是浓厚的隐逸情怀。
12.对以下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本诗大体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述了清晨寺后禅院的幽静脱俗的景致,表露出诗人
对宦途生活的神往。B.诗题“题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