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物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点
2
Ⅰ。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有18条定律、2条定理
1重力: G = mg (g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2弹力:F= Kx
3滑动摩擦力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追及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及类似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
两个基本公式(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a t2 及几个重要推论:
(1) 推论:Vt2 -V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
①
②
③
④
⑤
(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 (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 =
Vt/ 2 ===== VN £
6
Vs/2 =
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
(4) S第t秒 = St-S(t-1)= (vo t +a t2) -[vo( t-1) +a (t-1)2]= V0 + a (t-)
(5)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
①在1s末 、2s末、3s末……ns末的速度比为1:2:3……n;
②在1s 、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
③在第1s 内、第 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
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
(6)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刹车陷井”
实验规律:
(7) 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频闪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此方法称留迹法。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就具有下面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Ds = aT2(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依据)。
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运用可快速求位移)
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Ds = aT2
⑵求的方法 VN===
⑶求a方法: ① Ds = aT2 ②一=3 aT2 ③ Sm一Sn=( m-n) aT2
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6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下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或相邻两计数点间
t/s
0 T 2T 3T 4T 5T 6T
v/(ms-1)
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B
C
D
s1
s2
s3
A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其中记数周期:T=5×=)
⑵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⑶利用“逐差法”求a:
7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 点 a. 打点计时器打的点还是人为选取的计数点
距离 b. 纸带的记录方式,相邻记数间的距离还是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
纸带上选定的各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
周期 c. 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
(50Hz,,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即区分打点周期和记数周期。
d. 注意单位。一般为cm
试通过计算推导出的刹车距离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
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加速度大小为。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
①超载(即增大),车的惯性大,由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
②同理超速(增大)、酒后驾车(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
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