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2017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ppt

格式:ppt   大小:62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7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ppt

上传人:2112770869 2022/4/27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7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7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
15) C
(16) B
(17) 意象:本诗选取浣女、鸡鸣、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而另两首诗歌选取的猿鸣、枫树林等意象多为自然景物。
抒情:本诗作者陶醉于山水之趣,宽解了诗人的离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请加以分析。(6分)
14、BD
15、本诗首联展现了诗人乐观旷达、洒脱的人物性格。
首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化用杜甫《南征》及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名句,写出了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者描写了自己虽然与兄弟相隔云海,却无须因远行而泪沾衣襟,开篇点题,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全国III】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5.(1)对自己的文学才华的自信。(2)对自己有才无任的遭遇的不平、无奈。
【山东卷】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①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14.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学 科&网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上海卷】
杂诗 (明)丰坊
孤松挺穹壁①,下临万里波。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
群攻未云已,生意当如何?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②。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
{注}①穹壁:高高的崖壁。②嵯峨:高耸的样子。
13.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
A.写景诗 B.脉物诗 C.哲理诗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松”二句使用起兴的手法,巧妙引出描写对象。
B.“激湍”二句中“啮”“撼”动词使用准确,有表现力。
C.“纷纷”二句运用叠词,描摹事物的形态,鲜明生动。
D.“群攻”二句巧用问句,语意形成转折,承转自然。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答案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1分)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2分),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1分)。
答案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l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1分),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2分)
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