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四十二章经(原文加译文).doc

格式:doc   大小:86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四十二章经(原文加译文).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3/6 文件大小:8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四十二章经(原文加译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四十二章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简称《四十二章经》, 佛教著作, 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内容是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 共选了四十二段话所编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 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第一章佛言: 辞亲出家, 识心达本, 解无为法, 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 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 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 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参考翻译释迦牟尼佛说: 辞亲出家的人,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 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 能够悟解佛理佛法, 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 无论干什么事, 或不干什么事, 都能做到清心寡欲, 勤修四谛圣道, 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 能够在天上飞行, 随意变化, 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 他住的地方, 都有天地鬼神予以卫护。沙门修行次一等的是达到阿那含果位。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 他寿命终了之后, 灵魂便上升到十九天上,即到无烦天,便能证得阿罗汉果位。沙门修行再次一等的是达到斯陀含果位。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再经历往生一次天上, 返回往生一次人间, 就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沙门修行再次一等的是达到须陀洹果位, 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 还要经历七生七死, 便能证得阿罗汉果位。能把贪欲除了, 才能成道。而要断绝贪欲, 就不能忧虑, 不能想断而不断, 就像断除四肢之后, 就永远不能再用了, 下决心断绝贪欲,就不要再贪恋了。第二章佛言: 出家沙门者, 断欲去爱, 识自心源, 达佛深理, 悟无为法, 内无所得, 外无所求,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参考翻译释迦牟尼佛说: 出家的沙门, 只要断绝贪欲, 认识自己的本性, 领会最深的佛理, 了悟无为无不为的佛法, 内心不贪恋妄念, 身外没有什么贪求, 心境不执着在修道上, 而实际却处处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恶事,造恶业,没有妄念,没有虚妄的行为,修到极点无可再修, 已经得道, 不需再证, 不需要再经历成佛的各个阶位, 而自己自然就达到最高的果位, 这样的沙门就叫做成道了。第三章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参考翻译释迦牟尼佛说: 一个人剃去了胡须、头发, 而出家当沙门, 他遵依佛教道法, 抛弃世间的资产财富, 拿上饭钵出门乞食, 只要能吃饱就行了, 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顿, 一棵树下只睡一宿, 很谨慎地不再求其他的享受了。人之所以会因愚痴而受蒙蔽、犯下过失, 就是由于执着地贪求和欲望所造成的。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参考翻译释迦牟尼佛说: 众人以十种事情行善, 也以十种事情作恶。是哪十种事呢?属于行为方面的有三种,属于语言方面的有四种,属于意识方面的有三种。行为方面的三种是:杀生、偷盗、邪***; 语言方面的四种是: 挑拨是非、恶语骂人、说谎骗人、秽言乱语; 意识方面的三种是: 嫉妒别人、怨恨他人、愚蠢糊涂。这十种事, 不合乎佛家圣道, 叫做十恶行。这十种事如果改正不再犯了,就叫做具备了十种善行。第五章佛言: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 顿息其心, 罪来赴身, 如水归海, 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参考翻译释迦牟尼佛说: 如果人有许多过错, 而他自己不觉悟, 不悔过自新, 这就顿然失去了改过之心, 那么罪业就会向他奔来, 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样, 越积越深越大。如果人有过错, 能自己知道错了, 从而自己改正解脱, 能改恶行善, 那么, 他的罪业自然就消除了, 就好像病人出了一身汗,渐渐地疾病就会痊愈或减轻了。第六章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参考翻译释迦牟尼佛说: 当恶人听到有善人在做善事时, 就故意来找麻烦, 打扰破坏行善。这时, 你要自己心平气和,做善事不动摇,也不要恼怒责骂打扰你的那个恶人,不理睬他。那么, 那个恶人,就是自己给自己添恶业,暴露了他自己的做恶行径。第七章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原文: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