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三、《哈姆莱特》〈〈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取材于公元。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我在这样想”。可见,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或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既使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又使之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因为对犹豫之因的解释的众说纷云,使这一形象带上了神秘的色彩。从社会付诸行动,表现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面的含义。但是,哈姆莱特形象的深度、
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
学的角度看,哈姆莱特在鬼魂那里得知了父王猝死的原因,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后,他迟迟不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这也是整个剧情的发展赋予这一形象的社会历史层复杂性及艺术魅力还有待于在哲学和艺术层面上的阐释。
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认识到,人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莱特眼中,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人在本体意义上是丑恶的。克劳狄斯是十恶不赦的魔鬼。王后的堕落也是由于无法克制自身的情欲。奥菲莉娅,同样也不例外,因为,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使一个中年妇人(即王后)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青春在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当无法遏止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因此,奥菲莉娅尽管看上去像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但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在情欲逼来时,她也会像王后一样‘脆弱”的,所有的女人都一样。哈姆莱特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他说: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因此,在他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的本性”,世界也正因此成了’牢狱”和荒原”。
哈姆莱特对人的这种认识是偏激的和悲观的,但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姆莱特的言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面对这样的本原性思考,复仇就无足轻重了。而且,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斗争对象就不只是一个克劳狄斯,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而完全消除人身上的恶,也就等于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那么重整乾坤”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人生也是没有结果的虚无。既然人生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