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之美,心灵艺术
摘 要:思考教育,感受教育之静待花开,润物无声之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之美,赏识激励,严慈相济之美。体悟教育之心灵艺术,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寻找适合孩子教育的方法,关注并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欣赏成长之美,施展育人之美,万万不要拔苗助长,徒生烦恼。
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之美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成语出自《论语·先进篇》: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2]由此而生“因材施教”之语。
也曾有人因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而提出“因性而教”。二者确有差异,女生在生理发展上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优于男生,再加上本身学习的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比较少,所以此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成份减少,相应地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发展。由此提出“因性施教”,即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不管是“因材施教”“因性施教”,还是“因龄而教”,均以传授者角度而出,突显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而学生则应“因材而学”“因教而学”“因龄而学”,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年龄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彰显其个性发展之美。
赏识激励,严慈相济之美。
赏识激励是精神激励中若干方式、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肯定或赞扬。赏识激励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是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激励作用具有显著性和多样性,在教育过程中,恰当运用赏识与激励教育能够对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树立强大自信心。学会赏识别人,尊重他人,就是对自己的尊重,赞美别人就是提升了自己。这将影响孩子一生。
赏识激励是一种爱,教师家长需要找到施爱的方法和艺术,把对孩子的爱具体化,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爱。包括理解、接纳、尊重、信任等,而使爱表象化、具体化,更便于操作。赏识和激励要求施教者相信自己,他们就会把你当作自己的亲人和知心朋友,他们就会服从你的管理。对犯错的学生,多给一些改正的机会,敢为他们承担种种压力,学生就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你,他们就会更加信赖你、尊敬你。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必须包括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与温暖关怀共促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这句话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