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
还把这种语音用于演唱上,使腔调唱词的四声分明,曲调也更为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了。后来一代宗师谭金培就是遵循其路子,并把它发扬光大,创造出一种细腻、婉转的新唱腔。成为近代京剧老生唱腔的最主要流派-------谭派。
除了演唱和念白外,统一伴奏乐器对皮黄戏过渡到京剧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京剧形成之前,大概自明代重用吹奏乐器笛以来,特别是笛成为昆曲的主奏乐器,南方的戏曲及民间音乐也以笛为主。徽调中的主要腔调二黄及吹腔等都是以笛为主伴奏的。大约到了同治、光绪年间,皮黄腔真正脱胎为京剧时,各皮黄班才出现了胡琴替代笛成为伴奏的主奏乐器。以胡琴代替笛不仅统一了各腔调的调性功能,而且在更深层次上使不同腔调的调式风格更突出、更富有特点。总而言之,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充实、提高,使皮黄戏走上了规范化道路,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鼎盛期:继三杰之后又出现了汪桂芬、孙菊仙、谭金培三位杰出人物,时称三鼎甲。经过几代宗师吸收全国南北各剧种之精华,结合自身的优势、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精心设计、改革创新形成了完整的京剧腔调体系,统一了它们伴奏乐器。大约到了同治、光绪年间皮黄腔开始真正脱胎换骨为京剧。此时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剧目繁多,在京城几乎一统天下,最为突出的演员有:余淑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时称前四大须生。20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世纪30年代末,余淑岩、言菊朋、高庆奎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遂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四大须生即后四大须生。
19世纪末通常被认为是京剧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当时不但民间戏曲演出很繁盛、皇宫内戏曲演出也非常多。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太后50寿辰,皇宫精心挑选了张其林等18人入宫,除了表演唱戏还兼当京剧教署掌管演出事务。截至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150余人入宫当差。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京剧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期。不同流派的代表备受推崇,活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舞台上。当时最著名的赏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即:梅派、尚派、程派、荀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因四人技艺杰出而荣获四大名旦的称号。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标志。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巧柔媚。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角为主的格局。京剧大师王瑶卿是这样评价这四位后起之秀的独到之处:梅兰芳的样儿、程砚秋的唱儿、尚小云的棒儿、荀慧生的浪儿。所谓样儿是指梅兰芳的艺术造诣全面,要什么有什么;所谓唱儿是指程砚秋的以行腔之新颖动听为能;所谓的棒儿指尚小云的刀马功底深厚;所谓的浪儿指荀慧生的柔媚多姿、风情万种。
在京剧发展的这一鼎盛时期,京剧还走出了国门,向世界展示了它的独特魅力。1919年梅兰芳率团赴日本演出,这是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30年梅兰芳又率团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受到了欧洲戏剧界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又访问了朝鲜、日本、苏联等国。此后世界各国开始把京剧看成是中国的演剧学派;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中国的梅兰芳表演体系)。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4、京剧一词的由来实创于上海。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的皮黄戏接踵来到上海演出,开始时被称为京调,以示和上海本地流行的徽班皮黄调相区别。至民国以后上海的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城来的皮黄戏为京戏。而对于戏剧一词,南方人都称戏、北方人都称剧。1872年2月7日上海《申报》上首次出现京剧一词,由此推断供稿人可能是北方人。可见京剧名称的出现是一种地域概念。大概自京剧后就较多改用地域概念来命名剧种了。如:川剧、粤剧、沪剧、**剧。。。。。。等。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许多名称,如:乱弹、黄调、二黄等,折射出它的多源特性。而京黄、大戏、京戏等名,则体现出了京剧在京都整合而成并且超越所有地方剧种的特殊地位。
二、京剧的艺术特征: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集大成者,经过长期的锤炼与磨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与世界上其他戏剧艺术迥然不同的特征。就是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