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论戏剧性》读书笔记
12戏文 硕 潘世静
情境
动机 行动
个性
一、关于戏剧动作
1、戏剧——动作的艺术
剧本对语言的特殊要求的两个方面:
一、塑造人物的白的背后,因此,独白中潜台词的容量是很大的。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在有些近代剧作中,独白不仅仅没有被废止,反而被广泛地运用。
例1:在《日出》第三幕、第四幕的结尾,作家让小东西、陈白露、方达生分别用独白倾吐自己的心声。第四幕,李石清被潘月亭耍弄、侮辱、解雇之后,用一段独白倾泄内心的愤怒,那段独白还预示着将有一场新的较量。
例2:《家》的第二幕,觉新和瑞珏在洞房中相对无言(对话),各自内心深处的隐秘活动化成了诗情洋溢的 独白,可以说,这个场面的戏剧性正在于独白表达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在这里,独白是动作,又是情节。
例3:郭沫假设在《屈原》的第五幕,把主人公满腔的愤懑倾注于那段激情澎湃的独白;一首《雷电颂》,是屈原(也是作者)心灵深处爆发出来的最强音。
例4:奥尼尔《琼斯皇》的大部分篇幅,正是由独白构成的。第二场到第七场,都 是写琼斯一个人在森林中内心恐惧的状态,他面前不断出现恐怖 的幻境,迫使他用完全部子弹。这六场没有一句对话,除了表示 人物恐惧心理的“外部动作”以外,全部是他面对幻境时的独白。
“旁白”
有人以“物理的可能性”否认独白和旁白,但谭先生主张:我们绝不能把“物理的可能性”强加给“舞台法则”。
旁白的作用:是对话补充,是人物内心隐秘的表现,也是情节的组成部分。
运用旁白的例子:
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是广泛运用旁白的一个极端的例证。剧作家在这个剧本的很多地方,把对话和旁白交错使用,借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在本剧中,对话中插入大量的旁白,确实对人物之间冲突应有的尖锐性削弱了,影响了全剧的戏剧性。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完全否认旁白对揭示人物内心矛盾的作用。
在有些剧作中,旁白不仅仅是揭露人物内心隐秘的手段,还起着布局作用。
例:《一仆二主》第一幕,费捷里柯揭露了彼阿特里切的真实身份,当剧中人物由于误会而展开冲突的时候,他们才能居高临下地观看这些冲突的场面。
6. “独白”的发展
在有些剧本中,独白不仅被运用着,而且,剧作家们在广泛探索着更充分地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段,赋予独白以更有力的方式。
例:《推销员之死》,威利与本的交流,看起来像是对话,但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威利内心深处进行的,具有主观的性质。
7、“戏”在“话”中
剧本中对话的作用, 决不只是向观众交代已经发生的事情,表达已经发展了的情节。 尽管这样的交代、表达,有时是必要的。剧本中的对话,当然要有“动作性”。对话作为戏剧动作的一种方式,不仅应该 表达出人物潜在的意愿,而且应该对谈话的另一方具有一定的影 响力。“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双方的交往。但真正具有戏剧性的对 话,应该是两颗心灵的交往,对话的结果,必须使双方的关系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因而成为剧情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第三场。
别林斯基曾经把一 般争论性的对话和戏剧性的“争论”作过如下的区分:“如果两个人争论着某个问题,那么这里不但没有戏,而且也没有戏的因素;但是,如果争论的双方彼此都想占上风,努力刺痛对方性格的某个方面,或者触伤对方脆弱的心弦,如果通过这个,在争论中暴露了他们的性格,争论的结果又使他们产生新的关系,这就已经是一种戏了。”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然而,如果认为只有具体表达冲突的对话才有动作性,那是片面的。两颗心灵的交往,可以是由意愿抵触而构成的内心冲突,也可以是意愿共同时内心情感的交流。不过,人物之间内心情感的交流,同样应该相互具有影响力,能够导致双方的心情以及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如果只是让这些人物坐在一起大发议论,或者各自把思想情感表白一通,而彼此互无影响,那也不是真正的戏剧动作。
例:《万尼亚舅舅》最后一幕的结尾,有万尼亚舅舅和苏尼亚的两段对话:
万尼亚舅舅和苏尼亚并不是全剧冲突的对立双方。教授携同叶莲娜走了。万尼亚舅舅和苏尼亚的理想粉碎了,却不得不强忍心灵深处的创伤继续为那个人无休无止地工作下去。当他们重新坐在桌子旁边时,各自都怀着深重的痛苦,相互倾诉衷情,相互抚慰。他们的对话,不仅是各自内心痛苦的流露,是相互关系的表达;而且,正是在这些对话中,彼此都从对方获得心灵的慰藉,决心强忍精神上的伤痛,一起继续走上未完的人生之路。这样的对话,虽然不包含双方之间的任何冲突,却有丰富的动作性。
剧本中的台词,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要有“动作性”。
例1:《日出》中,李石清和潘月亭交锋的几场戏,是震撼人心的你死我活的心理冲突。
例2:《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