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洋务运动中清流派与洋务派的斗争.docx

格式:docx   大小:10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洋务运动中清流派与洋务派的斗争.docx

上传人:jiyudian11 2022/5/6 文件大小:1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洋务运动中清流派与洋务派的斗争.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洋务运动中清流派与洋务派的斗争
“清流派”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正值同治中兴结束: .
洋务运动中清流派与洋务派的斗争
“清流派”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正值同治中兴结束之时。“清流派”的大部分成员均由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组成。他们以“敢于弹劾大臣为贵”,“上自朝廷之阙,下及官方之邪,微及闾阎之困,无不朝闻事目,夕达封章。”这些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主要针对兴办洋务的大臣,议论臧否,号称“清议”。因时常对洋务放言高论,所以素有“以骂洋务为清流,以办洋务为浊流”之说。但是他们与清朝的顽固守旧派存有根本区别,顽固派极力反对办洋务,认为“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一艺术,而奉夷人之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且夷人,吾仇也。”他们由仇视洋人,而排斥洋务,自认为传统礼仪文明足以立国安邦。尽管清流派与洋务派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所恃“清议”主要是针对办洋务之人,而全非洋务之事。他们怀疑办洋务的官僚收赂纳贿,常与洋人接触,有辱礼仪之邦。因洋务运动在中国已经兴办十余年来,成效显著,故清流派并不全面否定洋务事业。清流派因宗主与地域不同,有南北之;又以中法战争为界,有前后之分。北、南清流也分别被称为前、后清流。北清流以李鸿藻为首领,陈宝琛、张之洞、张佩纶、宝廷、黄体芳、邓承修、何全涛为健将。中法战争时,北清流遭受打击,甲午战争时,南清流兴起。南清流以翁同龢为首领,潘祖荫、文廷式、盛昱、王仁堪、志锐、张謇、黄绍基、丁立钧等为中坚力量。前后清流主要在中法、中日甲午战争之时,异常活跃,与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势力针锋相对。
首先清流派与洋务派争斗的主要原因之一,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倒是富了洋务派个人,而清流派痛斥“吏之贪廉”,建议“褒奖清宦,擢举廉吏”,这正好成为清流派与洋务派的主要矛盾之一。两派虽都主张改革,但改革的方式、侧重点不同,清流派为追求政治曝光度,洋务派在这就正好担当了一个很好的踏脚石,洋务派兴办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获利多数都进了洋务派自身的腰包,这正好给了清流以可乘之机一一“我们在以权谋私来痛斥我们吧。”而清流派本身出现的背景与目的就是,当时军机大臣李鸿藻因为军机处洋务派占了多数,感到力单势孤,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以壮声势,这些“台谏词垣”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以经世匡时为己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