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丽调”开篇《黛玉葬花》浅析.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丽调”开篇《黛玉葬花》浅析.doc

上传人:住儿 2022/5/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丽调”开篇《黛玉葬花》浅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丽调”开篇《黛玉葬花》浅析
王小丽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谁愁?第三句一转,人物出现了,是潇湘妃子林黛玉在愁:她因春残花落而愁,委婉地流露出人物的孤寂悲愁之感。这四句唱腔设计以节奏舒缓为主,在演唱到“愁”和“悲”字时,徐丽仙运用了转腔加以强调修饰,一个手把花锄,颦眉纤弱,郁结着满腔愁绪的女子在深邃的意境中缓缓出场。
从“才只是莺声细嫩”到“荷锄归去掩重门”是开篇的主体。在这里,人物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并非只有哀伤凄恻之情,其中分明还渗透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在痛苦伤感之中交织着抒愤述怀。俄罗斯著名的宗教哲学家谢苗?路德维果维奇?弗兰克曾经指出:“世界在形式上、宇宙论上的完善,并不是人的精神所需要、所追求的完善。在人们认识到自已是个性的情况下,在这种观念所要求的全部深度上,人似乎是命中注定的要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无家可归的,无处栖息的、孤独的。”徐丽仙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清晰而有层次地演绎了黛玉的内心情感:惜春――恼春――自怜――自怨。大观园的秀丽风景,非但未能使黛玉摆脱烦恼,反而使她联想到芳华褪尽之时的凄清。花开花落,本极平常,可对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多愁善感的黛玉来说,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感觉。在她看来,满地落花俱是因为不堪遭受风刀霜剑而含恨自殒,因而怜春之情油然而生。然而,黛玉来园中的初衷原是为了解除愁绪,未料面对缤纷落英,愁绪更浓。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此时的黛玉,是一半儿怜春,一半儿恼春。继而由落花的命运,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桃李的枯萎凋谢,柳絮的飘飞零落,岂不是父母早亡、寄人篱下的自身的写照?黛玉之美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真是亦花亦人、人花交融。充分表现出黛玉的抑塞不平、哀伤凄恻之情。心志高洁的黛玉是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借葬落花筑香冢之举,婉转地抒发了她不甘受人践踏的心怀。但茫茫前途又使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幽怨之感顿起。这是对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和不愿身陷污淖的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
从这一主体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对于自然界的变化极为敏感,眼前‘春残花渐落’的衰败景象,自然会使她联想到自己日后‘红颜老去时’的凄惨境况。”黛玉以血泪为墨,以落花自况,感叹身世的凄凉,抒写了红消香断、花落人亡的哀愁悲愤。她不甘沉灭,向往美好爱情,追求幸福生活,渴望摆脱命运的束缚,飞出封建家庭的牢笼,但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因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红楼梦》中的“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这段话是对黛玉幻灭意识的真实写照。在她面前“一切曾经诱惑我们和遮挡我们眼睛的偶像。都一个个毁灭了,一切粉饰和掩盖生命的帷幕都坠落在地,一切幻想都自己破灭了。剩下的只有***裸的生命本身,是沉重和无意义的生命,等同于死亡和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