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docx

格式:docx   大小:3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docx

上传人:羹羹 2022/5/8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
沛县局部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 本文关键词:沛县,文史,由来,资料
沛县局部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 本文简介:沛县一些村名的由来赵涛在沛县一千
(朱寨乡),六堡(安国乡),七堡、八堡(八堡果园),
闵堤口、吴堤口、扬卜口(鸳楼乡):
以上村庄都是沿着沛县古堤一一太行堤建成的村庄,明
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黄河在河南黄陵岗大决口,
黄水分数道东流,浸吞了多数田园和村舍,安徽和江苏北
部,山东西南部的广阔地区受害很深,运输河航运也遭到破
坏。明政府派官员多方治理,于弘治八年(1495年)修
筑了一条西起河南昨城(今汲县东南),经滑县、长垣、东
明、曹县,东至丰、沛县的长堤,全长三百六十多里。因
其耸峙起伏如山,故名太行堤(又名泰黄堤)。以后对该堤
不断进展修复,如明隆庆六年(1573年)修丰、沛泰黄
提,并在险要地段,实行‘三里一铺,铺十夫,设官划地而










守,措施。《》
太行堤的沛县一段是从明沛城西关向西北,经今沛城镇
西北部、郝寨乡西南部、朱寨乡北部、安国乡南部、八堡果
园,至鸳楼乡中部入丰县境。堤的东段是险要地带,所以实
行三里一铺(堡)的护守制度。从一(头)铺始终设置到八
铺,传闻还有九、十铺。在设铺的地方,渐渐居住了人家,
形成了村庄。村名也就以铺为名的称呼下来,就是今日的头
堡……八堡。堤的西段在堤上的一些重要过往路口,渐渐
形成了村庄,便以姓氏叫做张堤口、吴堤口和杨卜口等。年
代长远,土堤已不存在,而村庄却保存了下来。
魏堤口(栖山乡),田堤口(河口乡),崔堤口、闵堤
口、孔堤口、刘堤口(孟庄乡),魏堤口(崔寨乡):
这些村庄的名称,与另一条古堤有关,就是拦黄堤。乾
隆二十三年(1758年),为了防止黄河从南而来内灌微
山湖,以削减滨湖各县受水灾之害,在微山湖南修一条拦黄
堤。该堤西起丰县的华山,东到沛境微山湖边。在沛境内西
起今栖山,经河口、孟庄、崔寨等乡的北部,至魏庙乡中
部,在斗虎店南到微山湖边。时经二百多年,拦黄堤已无迹
可寻,但在此堤一些交通路口处形成的居民点,大多以主要
姓氏命名,称为魏堤口、田堤口等村庄仍保存在此时此刻。
栖山(栖山乡):
沛县地势从西南向东及东北倾斜。西南最高处,就是沛










县现今境内唯一的一座山一一栖山。该山系寒武纪石灰岩组
成。在明朝时山势还较高,光绪《沛县志》描写为“园耸前
参.,后因黄水淤没和历年开山取石,现已低于地平面。
‘此山本名戚山,俗称七山,今改名为栖山”(民国九年
《沛县志》)。在民间还流传着三易其名说法:该山原有七
个山头,名叫‘七峰山”,清初被黄水淤没了六个,只剩下一
个山头,山上住满了居民,当时的县官与山上的人有亲戚,
就将山名改为戚山,俊后,县官告老离职,没回原籍,就住
在此山上,故又将山名改为栖山,取隐退栖身之义。
杏花村(朱寨乡):
原名杏堌堆。据光绪《沛县志》记载:明朝以前,这里
有个高地,高五六尺,方园有数亩之大,上有一棵生长数百
年的大杏树,高三丈多,远在沛城西门就可以望见。在这一
高地旁建的村庄,人们便叫它杏堌堆,后改为杳花村。
二、有的村名和沛县古迹相联系
北门口、南门13、西门口、东门口、小街子(现属沛城镇):
沛县县城始建于秦朝,后经屡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