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我国的社区矫正
李丹媚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刑罚执行方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在我国历史并不长。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的社区矫正。在试点阶段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通过司法所来管理。
(2)人员配置上的特色制度一杜区矫正协管员。
社区矫正协管员是在街道、乡镇协助司法所负责辅助性的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1名协管员管理5名社区矫正对象和15名刑释解教人员。这样可以比较好的缓解司法所人员不足的压力。
(3)工作手法上的特色制度一分类管理和分阶段教育。
分类管理是指根据矫正对象的的人身危险型和回归社会趋向,将其分为A、B、c三类。从A到c,人身危险性逐渐增大大,回归社会逐渐变差。一旦类别确定,矫正工作人员将严格按照分类对他们进行管理,在报到的间隔时间、活动范围的大小、劳动时间长短等方面区别对待。
分阶段教育制度是将整个矫正过程分成初始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前教育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是针对接受社区矫正2个月的人员展开,目的在于消除自卑心理、生存危机感和逆反心理。常规教育在接受矫正半年后至解矫前两个月开展,目标是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健康心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解矫前教育是针对解除矫正前3个月的服刑人员展开的教育,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作最后的准备。
分类管理和分阶段教育制度是“以人为本,教育在先,区别对待,积极稳妥”的原则的具体体现。对于及时准确得发现社区服刑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矫正工作,具有很显著的借鉴参考作用。
上海模式的特点
(1)运作方式上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以政府购买服务、团体运作、专业化为其特色。
上海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市社会矫正工作。除此之外,“上海模式”组建了专门的民间社团组织一“新航”社会服务总站。社团自主运作,政府出资购买服务,隶属于社团的专业社工承担专业服务。
(2)人员配置上强调社会参与。
上海模式的矫正队伍由政府选聘和社会招聘构成,二者比例为1:50。前者从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抽调;后者则从社会公开招聘,在正式上岗前要进行集中封闭式培训。
(3)富有特色的工作方法一三大板块五大基地。
所谓三大板块,即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公益劳动。五大基地就是针对公益劳动提供的基地,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技能培
训基地和推荐就业基地。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和活动,最大限度的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行为恶习,最终顺利回归社会。
(4)高校参与。
上海市社区矫正办公室与上海政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在人员培训、具体矫正措施等方面密切配合,为上海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对我国未来社区矫正工作的畅想
自试点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对社区矫正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地研究,并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策略。笔者认为,只有将西方的经验和理论同我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我国社区矫正更好地发展。
更新刑法观念,树立宽容、尊重、接纳的理念
社区矫正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