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东营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改进研究报告(一)
东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9年11月22日)
一、概论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及时提出了“改进和创新我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研究”的课题。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我们针对“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问题”重点对城市管理、社区管理、公用事业改革、发展环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五个方面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研究。
(一)社会管理历史沿革。“社会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在北美英语语系国家和英联邦国家中,并没有哪个概念能够与中文的“社会管理”恰好吻合,通常有公共关系的意味,有时特指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的公关和社会关系管理服务,有时则有社区自主管理的含义。随着社会现代化变迁过程而不断调整。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国内学者对“社会管理”概念的界定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对整个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管理;而狭义的社会管理,是指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自治、人口发展、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社会服务的管理。伴随着改革和发展的高速推进,在经历了市民社会争论的洗礼和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后,社会管理的概念逐步成熟,并开始从学理上的讨论研究,提到了政治决策者的议事日程,进入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实践。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工业化态势的加速推进,西方国家的部分学者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试图重新定义以往的理性主义经济发展观,将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以及和谐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同时,现实社会的异质性、离散性和复杂性程度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深入而不断提升,需要有效的社会规制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限制威胁到公众健康、安全和福利的行为,提供旨在发展共识和塑造公共舆论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普遍把社会管理(规制)作为预防危害、提供公共福利的一种基本的政府职能。政府通过培育多元的社会治理主体,利用灵活多样的社会规制工具,编织社会良好运行的“无形之网”。70年代以后,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制成为流行概念,系指最大化而干预社会生活的系统化、全面性社会管理机制与管理技术的总和。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政府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将社会管理纳入经济管理范畴,通过计划手段管理纷繁复杂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经济生活。按照国内学者的界定,这是一种
“静态管理模式”以及“管制情结”,其基本特征是“封闭性、静态性、保守性、单一性、控制性、专制性、差异性待遇和区别性对待、直接性以及物质占有性与人身束缚性”;其实现方式主要是管制,“通过集权式的计划安排来理性设计社会运转的秩序,把社会实体的活动包管到底,力求通过这个损益最小,效果最好的计划把散乱无序的社会生活纳入刚性的秩序之中。”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合理且有效的,但同时也僵化了社会的思想、活力,抑制了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分化与平衡发展,使得政治生活一枝独秀,而社会却消极依赖政府,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改革开放伊始,根据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理论,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但是在80年代初,这种讨论,多少还有几分形而上学的抽象性,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相当多的人实际关注的,仍然只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对非经济因素的发展研究和认识,明显滞后。90年代以后,社会步入快速转型时期,以产权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为基本内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直接促进了一个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的形成,而且使得社会结构产生激烈、深刻和持续的分化,社会异质性和不平等程度提升,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增多。在这种处境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调节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机勃勃的社会力量之间达致动态平衡,就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二)社会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
社会:人们依据一定的关系彼此结合而成的生活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愚昧、落后向自由、文明、繁荣演进的动态过程,也是由功能一元化、结构简单的早期社会,发展到功能多元化、结构复杂的现代社会的分化过程。
所谓的社会管理(社会公共管理):政府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通过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共政策来实施的有效管理。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