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伤寒论继续教育论文(共 3694 字) 1 目前影响《伤寒论》 学员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员学历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一方面,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很多来自基层农村, 相当一部分未受过系统正规的高等中医药教育, 或仅有具中专及以下低学历, 甚至还有完全无中医理论基础或从事西医的人员, 这些学员来听中医经典临床课程, 自然会有很大难度。另一方面, 目前许多基层中医生思维西医化严重, 成为阻碍中医临床人才成长的一大顽疾。一些中医临床医生虽经正规中医院校教育, 工作多年, 但中医思维退化, 不喜辨证, 常喜欢将中医某药某方与西医某病直接挂钩, 这样或可一时取效, 但无法使临床水平稳步上升。 传统文化、中医思维缺失新医改所呈现的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医学是治病救人的学科, 尤其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大医精诚”、“厚德济生”、“仁者爱人”,“医者, 意也”, 不了解这些, 便无法理解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以及调和致中的治疗观; 也无法深入理解阴阳五行互根互用、生克制化、天人相应等理论, 给学员中医药水平的提升带来巨大障碍。 教学安排及相关管理工作须进一步调整加强近年许多高校因中医药专业招生规模扩大, 结构不尽合理, 教师连本科生的教学都忙不过来, 继续教育方面更显捉襟见肘。高水平的教师较为稀缺, 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 无临床经验,对《伤寒论》这样的临床经典课理解体会不深, 照本宣科, 讲课不生动。另外, 继续教育多采用函授集中授课的形式, 大量知识浓缩在较短的几天内灌输给学员, 填鸭式的教学使学员难以全部接收, 教学流于形式; 同时继续教育的管理较为松散, 学员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见不鲜,考试监考形同虚设; 许多学员平时工作忙,又不能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作弊现象普遍。 2 提高《伤寒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强化教学管理,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开展对未经培训和培训不足卫生技术人员的补课教育,使其具有一定中医专业基础后再进行《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理论培训。管理上, 一方面对学员严格考勤及考试监督, 规范课堂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例如具有较强临床能力,条文与之结合,旁征博引,讲解起来方能引人入胜。 改进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注重中医思维形成: 与现代医学对抗式的治疗思路不同, 中医治疗讲究平衡、和谐。我国自古便有“医者仁术”之说,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医学是“仁”与“术”的统一。告诉学员, 医生不是仅仅治疗“人的病”, 而是治疗“病的人”。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 对于理解中医文化、中医理论及减少医患矛盾十分有益。这也与 1988 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中“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的要求相一致。中医临床人才是能够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技术解决保健问题的专门人才, 其关键就是能熟练和自觉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处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培养学员的中医思维及其运用能力是中医经典著作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伤寒论》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辨证论治专书, 以六经辨证论治为特点,学员通过学习《伤寒论》,应能掌握六经辨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