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史
编辑课件
工艺美术源远流长,从严格意义上讲,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是与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中华民族概莫能外。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不仅形成丰富的理论体系,而且创造出许多精湛的艺术品。研究探讨各历史时期工艺时代的开始,大约从公元前6000年到前3000年,氏族部落不断扩大,粗放的农业生产、对野生动物的驯化为人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居所也逐渐稳定,营造出规模较大的村落,为制陶、等手工生产提供了条件。此后的大约千年,耕种技术进步,蓄养能力改善,社会分工更加明确,手工制作成为独立的生产,这令陶器、玉器等工艺美术的制作技术日益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也令贫富逐渐分化,出现了执掌军事大权和享有宗教权威的首领。显然因其主人物质富有、地位尊崇,大型墓葬往往出土较多,制作精细,这反映的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时代背景
编辑课件
审美特征
原始工艺美术虽然展现着先民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但其创造却往往有急功近利的目的性,器物固然可以使用,但其造型,特别是装饰还是与其想象中的生存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因而,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的作用尤其突出。
原始人将生存的成败得失归之于大自然的恩赐或者惩罚,把对生存最具影响的自然现象奉为崇拜对象,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自然崇拜的对象有日月星辰、天地山河、风雨雷电以及动物植物等等。
如: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彩陶一再表现的太阳纹、月亮纹等等。
仰 韶 文 化 大 河 村 类 型 彩 陶
编辑课件
仰 韶 文 化 半 坡 彩 陶 中 的 鱼 纹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意思为氏族的徽号或者标志。图腾可以是动物也能是植物,甚至是无生命的物体。在母系社会以至更晚的时代,人们认为存在着图腾,是氏族祖先和保护神。
如: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鱼纹突出,庙底沟类型彩陶上鸟纹一再出现。许多专家指出,它们就是图腾。
编辑课件
陶器指黏土制坯,大多经800℃····100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器物。借助火焰,将松软的黏土制为坚硬的器物,这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性劳动。
制陶的出现曾被认为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按坯体的呈色,原始陶器大体有红、灰、黑、白之分,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陶器
编辑课件
彩陶
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在坯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画图案,然后焙烧,因其图案经过烧制,故不宜褪色。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为“仰韶文化”。
编辑课件
仰韶文化的陶器较多的是红陶。因为这些器物完全是靠手工制作而成,没有用一些辅助的工具来修整,所以出土的器物外形都比较粗糙。由于当时烧制的温度较低,使红陶多呈现出纯正的红色或褐色。
器具为圆球鼓腹,圆底造型浑厚圆润,给人以坚实稳重的感受
双耳紧贴颈部末端,矮小实心。陶器的耳没有穿洞,使用时不能用线绳来提拉
彩陶
编辑课件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有仰韶文化;在黄河下游和淮河 下游的有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冈文化;在长江中下游的有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彩陶工艺,各有其不同个艺术特色,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其中以黄河中上游的彩陶文化最为发达。根据其时间先后,艺术风格特点的不同,分为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几种主要类型。
彩陶
编辑课件
彩陶
半坡型——人面鱼纹陶盆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件非常独特的文物——“人面鱼纹陶盆”。该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盆的内壁绘有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
编辑课件
黑陶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黑陶的工艺制作,已经采用轮制。制陶工艺由手工的泥条盘筑法到轮制,是一个极大的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制陶生产力。
黑陶胎厚薄均匀,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黑指它有乌黑的色彩;薄是指器体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称;光是之它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编辑课件
三、夏商西周的工艺美术
(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尽管对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