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肝胆胰疾病营养治疗
脂肪肝的营养治疗
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脂肪肝发病率为10%~15%,且呈低龄化趋势。多种因素引起脂肪在肝脏内过度蓄积(10%以上),从而导致肝脏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
径供给
蛋白质
~2g/kg或100~120g/d
脂肪
40~50g/d
糖类
300~450g/d,高复合糖类
维生素
维生素C、K
钠与水
低盐、无盐、低钠
微量元素
足够的膳食纤维
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利胆、通便。
烹饪方法
新鲜无霉变,质地细软,烹调多样化。
饮食宜忌
胆囊炎和胆石症营养治疗
胆囊炎和胆石症
胆囊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胆结石
寄生虫或细菌感染
胆汁滞留
胰液返流
胆石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卵磷脂、胆固醇三者与胆汁物理状态的相关
3.(a)点落在曲线以下,(胆固醇占5%,卵磷脂15%胆汁酸和胆盐占80%)胆固醇溶解于混合胶粒中 (b)点落在曲线以上表示胆汁中含有过量的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形成结石性胆汁,胆固醇结晶析出。
代谢因素
饮食因素
高能、高脂、高糖、膳食纤维、
长期素食者、不吃早餐者
感染
寄生虫、细菌
胆汁淤积
老年人、喜静少动者、精神紧张、胆结石者
其他
多次妊娠妇女、肾炎、甲减患者等
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
右上腹胀痛,体位改变和呼吸时疼痛加剧,右肩或后背出现放射性疼痛,高热寒颤,并可有恶心、呕吐。
慢性胆囊炎
常出现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钝痛,可有恶心、腹胀及暧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
胆石症
腹部右侧或中部剧痛,这通常在吃完饭,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例如油炸食物、咖哩食品等)后发生。有时疼痛可能会扩散到背部或肩膀。其他的症状还包括反胃、呕吐、发烧或黄疸病等。
营养治疗目的
供给足够营养,维持机体能量需要,增进机体抵抗力
消除促进胆石形成和引起疼痛的因素,减少诱因
急性期的营养治疗
禁食,由静脉补充营养,多饮水,补充钾、钠
清淡流质
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糖类流质
低脂半流质或低脂少渣软饭
慢性期的营养治疗
能量
1800~2000kcal/d
肥胖者
消瘦病人
脂类
低脂肪:40~50g/d,植物油
低胆固醇:300mg/d
蛋白质
80~100g/d
低脂高蛋白食品:鱼、虾、瘦肉、兔肉、鸡肉、豆腐及少油的豆制品
糖类 易消化吸收,对胆囊刺激较小 增加糖原储备、节省蛋白质和 维护肝功能。 300~350g/d 复合糖类为主
维生素和无机盐
足量食物纤维
大量饮水
节制饮食、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饮食禁忌
胆囊切除后的饮食
术后两周内进食高糖低脂肪流质
正常饮食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膳食结构
合理烹调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胰腺炎营养治疗
胰腺外分泌功能
脂肪水解酶、淀粉溶解酶、蛋白水解酶
胰腺外分泌调节
头相、胃相、肠相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
脂肪消化不良
急性胰腺炎
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发生自身消化的化学 性炎症。
慢性胰腺炎
是由各种原因造成胰腺局部的、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炎症,导致外分泌和内分泌胰腺组织逐渐被纤维瘢痕替代引起的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胆道疾病
结石、炎症、蛔虫
胰管梗阻
肿瘤、结石
其他因素
外伤、手术、内分泌
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分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类。
水肿型表现为暴食后突然发生的上腹部持续剧痛,治疗3~5天后渐渐缓解。
出血坏死型病情严重,甚至少数病人在上腹痛症状未表现时即进入休克状态,因呼吸衰竭而猝死,病死率达40%以上。
慢性胰腺炎有3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消瘦,二是脂肪泻,三是疼痛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痛感有轻有重,呈连续性,吃完饭后疼痛更重。
急性胰腺炎营养治疗
治疗目的
抑制胰液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避免加重胰腺的损害,促进胰腺恢复
急性期禁食水
无脂高糖流质
低脂肪半流质
补充电解质
少量多餐
烹调方法
慢性胰腺炎营养治疗
治疗目的
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同时,要缓解疼痛,消除发病诱因,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