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你在为谁而活?.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你在为谁而活?.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 2022/5/15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你在为谁而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你在为谁而活?
熊玲 有一则心理故事和点评很有意思,故事名叫“孩子为谁而玩”。其中讲到: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连,几天过去了,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总感觉没滋没味或患得患失,其因是缺失主体感,缺乏自主自信。我们通过几种人来洞悉他(你)是在为谁而活。

有一种人,一直活得很忙碌,然后很累、很纠结。例子,某士诉苦:我活到大半辈子,从来就没考虑过自己,过去为着我的大家(父母、姊妹)操心、吃苦,后来为着我的小家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可痛苦的是,我那大男子的老公和已大了的儿子,他们根本不领我的情,老公不但不疼我,反倒责备是我不会生活,儿子不亲我,说在我面前有压力。我想不通,我全心为了他们而付出,却换来的如此对待,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呀?
其实,生活中到处回荡着这种声音:你是我的命,我这一生全是为了你在活。
这类活得很累的人,可以叫做“爱痛苦”的牺牲类型。在他们的意识里,是很清楚在为谁而活。但从他们生活的质量看出,他们活得并不清醒和轻松。他们深切感受到的是一种失衡之痛苦,这份感受里暗藏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愤怒。
从关系角度理解,他们跟他者是“牺牲者―享受者”关系的配对,因他们以付出体现是施与者,而他者成为了接受者。也可说是“控制―被控制”关系配对。从行为表象看他们,确实是在为他者付出,为了他人的利益,但本质上是为了自己――那内心深处的不安感。如果他不那样,就有恐自己不好,有恐别人不喜欢不接纳他。这实际是一种自卑或缺乏自我的心理。当然,这是牺牲类型的人无意识的心理世界。
由于他们缺乏自主性和自我肯定,只好通过一味地为他人好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他们是完全无意识自己的需要与他人需要的边界,其行为(付出)完全无视别人的感受,也完全意识不到,别人的不予回报是对他付出的拒绝。
应该说,牺牲类型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在为谁而活。换句话,他们是那种意识里在别人而活,潜意识里在为自己的忧患而活的人。

另有一种人,一直活得很顺从很顺利,然后很茫然、很失落。例子,一位叫“天使不哭”的女孩来信说:“我自我感觉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但是我没有主见,什么事都是听家里的,大学毕业两年了,工作一直都不太理想,很自卑,有时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但是也经常暗示自己要自信一点。每当自己一有想法,听别人说几句就会觉得别人的想法是对的,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很痛苦”。
这类活得很无聊的人,可以叫做“爱痛苦”的迷茫型。他们深深感到的是失落、无奈、空虚、寂寞。迷茫型的人多半是那些青春期的孩子,也有些人到中年的人,感觉到没有自我、没有意义,如行尸走肉一样,过得很无聊很没劲。解读这类型人的行为模式,从小是被他人的意志和要求所左右。因为,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埋下有太多他人希望的种子,在他们的思想里内化有太多他者的思想,他们无意识地成就着他人(尤其是父母)期望他成为的角色。当青春梦醒后感觉自己行为没动力,生活没趣味,然后开始追问自己“你在为谁而活?”时,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说简单点,发现根本不知自己需要什么,不知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看到,许多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价值感、以及其情绪和认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