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爱国诗人屈原大体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1,989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爱国诗人屈原大体教案.docx

上传人:文艺人生 2022/5/15 文件大小:1.9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爱国诗人屈原大体教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爱国诗人屈原大体教案
8、爱国诗人屈原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
教学目标: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互相认读生字新词。 (提醒学生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2.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李时珍的哪些事情?想想着重写了哪一件事?
本文写了有关李时珍的四件事:
①捉白花蛇,数蛇身上的花纹。
②仔细研究皇家禁物榔梅。
③不辞劳苦地搜集各种标本。
④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
文章着重写了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的事。
四、组内质疑
1.学生默读课文,在小组内提出你们不懂的问题来。
2.请同学们将小组内的问题归纳一下,共同寻找的相关的段落内容读一读,并进行解疑。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记)反思:学生对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曼陀罗-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体会不够。【语文说课】《题西林壁》名师说课示范+说课稿!
2017-11-28 21:03 面试/教师
每天更新中小学语数外音体美及幼儿园试讲、说课面试示范和教案,示范音频由17学堂各科任老师录制,欢迎大家关注支持!
《题西林壁》
名师示范说课音频
17考教师在喜马拉雅FM正式上线
“教师面试夜听”专辑
每日***准时更新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
“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