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湖北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 2 —
湖北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1 总 则
为规范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加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管理,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结合湖北省实际,特制定本规
指为防止白蚁在土壤中从垂直方向侵入水利工程,通过使用白蚁防治药物或其它材料处理工程表面下和周边水平方向的土壤形成的化学药物或异质材料的横向屏障。
垂直屏障(Vertical Barrier)
指为防止白蚁在土壤中从水平方向侵入水利工程,通过使用白蚁防治药物或其它材料处理堤坝表面下和周边垂直方向的土壤形成的化学药物或异质材料的竖向屏障。
砂粒屏障(Granular Sand Barrier)
指在工程表面使用一定规格的砂粒(或煤渣)按规定办法设置成的阻止白蚁进入工程内部的屏障。
4 检 查
检查方式
日常检查。由工程管理单位人员承担,对工程管理范围进行常规检查,重点检查历史有蚁部位。
定期普查。由白蚁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定期对水利工程各部位进行全面的检查。
专项检查。由白蚁防治和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承担,在水利工程新建、改建、扩建时集中进行的检查。
检查时间
日常检查一般结合工程日常管养维护工作进行。
定期普查在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春季普查时间为4月至6月,秋季普查时间为9月下旬至11月下旬。
— 5 —
专项检查在水利工程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前两个月内进行。
检查范围
蚁患区的检查范围。
1 水库大坝的检查范围为坝体、大坝两端及距坝脚线50m范围以内。
2 堤防的检查范围为堤身和护堤地。
3 高填方渠道的检查范围为挡水堤堤身,距堤脚线10m范围以内。
蚁源区的检查范围。
1 水库大坝的检查范围为大坝两端及坝脚线以外300m-500m。
2 堤防的检查范围为护堤地以外50m。
3 高填方渠道的检查范围为距堤脚线10m-30m的范围。
4 在上述区域之外毗邻处有山体和树林的,应扩大检查范围至1000m。
检查内容
检查工程主体是否有湿坡、散浸、漏水、跌窝等现象,辨析是否因白蚁危害引起。
检查工程主体及周边地区白蚁活动时留下的痕迹,辨别蚁种。
检查水库大坝迎水面浪渣中是否有白蚁蛀蚀物。
检查工程表面泥被、泥线的分布密度、分群孔数量和真菌指示物等。
。
检查方法
人工法
1 迹查法。由白蚁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主体及蚁源区根据白蚁活动时留下的地表迹象和真菌指示物来判断是否有白蚁危害。
2 锹铲法。在白蚁经常活动的部位,用铁锹或挖锄将白蚁喜食的植物根部翻开,查看是否有活白蚁及蚁路等活动迹象。
引诱法
1 引诱坑。在大坝背水坡、堤防和渠堤内外坡挖长50cm、宽40cm、深30cm的坑,把饵料置放在坑内。坑间隔3m。
2 引诱堆。把饵料直接放在大坝背水坡、堤防内外坡的表面,用土块或石块压好。堆间隔3m。
— 6 —
3 引诱桩。把白蚁喜食的带皮干松木桩一端削尖,直接插入工程土体内。桩间隔2m。
仪探法。应用探地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等仪器探测白蚁巢穴。
嗅探法。利用猎犬、警犬等对白蚁巢穴气味有灵敏反应的动物进行探测。
检查结果与危害程度
检查时应在有白蚁活动痕迹或仪器探测到有白蚁隐患的位置做好记录,并设置明显的标记或标志(检查记录表见附录B)。
检查进行中,应现场测绘白蚁活动痕迹分布图(),标注白蚁活动位置和痕迹类型。
检查结束时,应对工程白蚁危害程度进行判断。白蚁危害程度分重大危害、严重危害、中度危害、轻度危害四级。
至少满足下列情况之一的白蚁危害为重大危害。
1 蚁巢进入成年巢期,巢龄15年以上。
2 空腔容积达5m3以上。
3 工程主体有贯穿性蚁道。
4 因白蚁活动造成漏洞、跌窝、脱坡等危害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险情。
5 成片水保林木(含苗木)80%以上存在白蚁危害。
。
1 蚁巢进入中龄期,巢龄5年及以上。
2 工程主体上发现有分群孔。
3 因白蚁危害造成散浸、湿坡等危害水利工程安全的一般性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