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东北平原土壤侵蚀.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东北平原土壤侵蚀.docx

上传人:kunpengchaoyue 2022/5/16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东北平原土壤侵蚀.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东北平原地区土壤侵蚀特征及治理模式
摘要东北地区在地质构造活动、地貌、流水、风力及冻融作用、人类活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地带分异,进而也带来了侵蚀强度和侵蚀类型的分异。目前,东北地区土壤侵蚀以西南隅最为强烈,东南隅次之,北端冻土区最微弱。根据务。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区域差异显著,土壤侵蚀类型与成因复杂。根据不同类型区地貌特征、生物气候及其土壤侵蚀特点,将我国主要土壤侵蚀区划分为水力侵蚀区、风力侵蚀区及冻融侵蚀区三大类型区。而东北平原地区属于高度土壤侵蚀地区包括上述三种侵蚀区。
1东北平原的概况
waterconservation;NortheastChina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南北长约1000多公里,东西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中原可分为3个部分,东北部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东北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多样,部分地区土壤侵蚀严重。该区的土壤侵蚀过程具有同气候环境近于一致的空间分异规律。据2000年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北端以冻融侵蚀表现最为明显,东南端以水力侵蚀表现最为明显,西端则以风力侵蚀表现最为明显。
2东北平原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东北地区侵蚀外营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冬季多寒冻作用,春季多风力作用,夏秋则多流水作用。因此,流水、风力和冻融作用成为东北地区最主要的三大外营力。各种营力作用是不同侵蚀类型发生的潜在性因素,能否发生灾害性的侵蚀过程在
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程度。
水力作用几乎遍布东北地区全境,
是该区现代地貌过程的重要外营力之一。东北全境由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等流域组成,其中,松辽流域覆盖了东北的绝大部分区域。
强大的风力是东北地区西部最活跃的外力过程,但它毕竟是亚洲大陆东部风沙作用的强弩之末,自西向东减弱,在松嫩平原半湿润地区西缘逐渐歼灭。
冻融作用既出现于多年冻土区,也出现于季节冻土区,但前者较为普遍和稳定。现代连续多年冻土界限可视为现代冰缘气候地貌区的界限。东北岛状多年冻土南界大致限于北纬47。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山地明显向南凸,平原地区则又明显北凸。
地貌因素影响,东北地势的特征是东、北、西三面为低山、中山所环绕,中部是一片广阔的大平原。地貌是内、外营力交互作用的结果.东北地貌的基本轮廓和格架则与地壳表层的构造形态关系密切,有的与地质构造走向几乎完全一致。
综上气候、降水、地表物质、地貌类型、水文的自然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在东北平原的加剧。
人为因素
据2000年土地利用遥感调查结果,东北地区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及其周边台地、低山丘陵区,辽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及周边台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区域性选择不同,大部分林草覆盖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大、小兴安岭以及气候较寒冷的东北地区北部。由于人类活动过程在空间上的区域差异,进而也影响到了土壤侵蚀在空间上的差异性表现。目前,林草覆盖度相对较高的大、小兴安岭山区及气候较寒冷的东北北部地区土壤侵蚀程度较弱。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大、小兴安岭山前台地、漫川漫岗区和辽河平原西部的低山丘陵及风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