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envi 实验报告心得 ENVI 学习心得我通过对 envi,erdas 的使用和比较,对两个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及认识。总结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感受: 1. erdas 的操作工具有图表显示, 初学者上手较快, 功能图标使用起来直观方便, 易于查找。 Envi 没有 erdas 的界面友好, 而且打开窗口较多且繁琐,窗口最小化以后会出现很多个堆在一起, 查找一个非常困难。但是 envi 操作简单, 易学。( 个人感觉, 具体也不好说)。 2. Aoi/Roi 功能方面:(1) erdas 中 AOI tool 中的工具,对多边形数字化操作提供了方便。(2) erdas 不能任意删除任意一层 AOI 区域,删除任意一个 AOI 区域只能用工具箱中的“剪刀”按钮。 Envi 可以使用鼠标中键删除处于编辑状态的一层 ROI 中的任意一个图形区域。(3) erdas 中可以通过种子增长方式产生 AO I 区域, 而且允许岛状多边形存在。 ENVI 感兴趣区可以使用一个特定的阈值来“增长”到邻域像元。 3. 影像配准方面: envi 打开一幅影像同时会出现三个窗口,除了原图像外还包括一个总体预览一个局部放大窗口( 可以在“ ZO O 窗口中方便调节放大倍数”) ,在配准时这三个窗口相互配合,可以方便选择控制点。 Erdas 打开配准对话框后只有一个“局部放大(缩小)窗口”没有整体预览图,但是可以通过主图像窗口中的功能实现总体预览。个人感觉: Envi 中“ scroll ”“ zoo ”窗口主要是在图像配准中起到使用方便的功效。但其他时候觉得比较繁琐。不如 erda s 的工具栏中工具实现对图像的缩放及漫游等操作直观方便。 4. Envi 在镶嵌预览中所见的影像同最后镶嵌拼接的影像并非完全一样,在镶嵌预览中,两幅影像是进行拉伸显示的,而当他们镶嵌拼接成一幅影像时, 将会从拼接的两幅影像中计算对比度, 然后进行拉伸。 Envi 中数据被第一次显示时, 将进行 2% 的现行拉伸。 1. 数据格式的不同 img 格式是 ERDAS 的专有格式,里面的数据可以建成影像金字塔,这样在图像的放大缩小时就非常的快捷。而且 img 文件里会存储许多其他的内容,比如控制点信息等, ENVI 中有时候图像的名字也会命名成 img 后缀名,但要注意的是这是和 ERDAS 完全不同的格式; 在这里 img 仅仅是“ image (图像)”的缩写, 表明这是一个图像文件, 而不是一种专有格式。(这类似 dat 文件,仅仅是 data 的缩写,所以有数不清的 dat 格式的文件)。 ENVI 的数据实际上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的, 然后加一个头文件描述,格式非常简单。对于其他软件的数据转入到 ERDAS 中 img 格式, 最好是用 ERDAS 的 import 工具, 否则容易出错。 2. 结构与功能排列 ERDAS 是以工具箱的形式放置各项功能的, ENVI 则是以菜单的形式,这是与两种软件自身的特点相符合的,各有优缺点。 ERDAS 的主要特色就是高度模块化,各项功能都集成在工具箱里,可以单独调用,不互相牵制。在运行一个模块时,完全可以去开工具箱其他的功能模块,不受影响; 而在 ENVI 中, 很多时候执行一个功能, 整个 ENVI 系统就会被挂起,直到一个操作结束才能进行下一个操作。因此采用菜单的方式较合适。甚至可以这么理解 ERDAS 就是一个大的文件夹,里面存储里许多的执行各种功能协同的 exe 文件。模块之间的独立性,使它没有像 ENVI 的“文件管理”、“波段管理”一样的模块, 来管理在不同的窗口、模块中的各种数据。这样的麻烦之处就是,你每执行一个功能就要在硬盘路径中找到文件, 显得很繁琐。( ERDAS 这是不是高内聚,低耦合?) ENVI 的功能以菜单的形式排列,这样的好处是清晰易懂,容易上手;在 ERDAS 的工具里找到某个功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一个的工具箱要一一点击。 3. 细节 erdas 的细节比较贴心, 如图像滤波时的边界的周围光晕的处理, 如许多功能模块中的“忽略零值”选项等等。 erdas 的掩膜功能很不好用, 但是它的“忽略零值”补充了这个功能。相对来说, erda s 的处理似乎更倾向于获得更好的“视觉上”效果, 增强“对比性”, 因此用于各种拉伸、分类等类似功能的模块非常多,但是这都牺牲了图像的原始特性, 来获取对比性。这些用于地物分类更方便, 但不适用于定量遥感。总的来说, envi 更容易上手,而且操作简洁、易懂,而且由于 idl 的支持, 可扩展能力非常的强, 现在使用的人越来越多, 几乎成主流; erdas 功能强大, 尤其是针对于分类、解译的功能模块非常多,细节处理很好,但上手稍难,老一辈的人用的较多。 EN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