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王爱峰
第一页,共三十一页。
概念: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可用盐酸哌替啶50~100 mg肌肉注射或吗啡2~5 mg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但老年患者合并有呼吸功能不全或休克者慎用,也可常规用硝酸甘油5~10 mg 加500 ml葡萄糖溶液中静脉输注。根据血压、心率、疼痛轻重及发作次数调节滴数,达到完全止痛的目的,制止梗死范围的扩大。
使用吗啡应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
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二、预防猝死
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迅速,随时可以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心脏骤停,发生突然死亡。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有条件者应将患者置于监护室进行监护,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
三、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黏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患者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黏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第十九页,共三十一页。
四、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急,症状反应剧烈,治疗措施复杂,又要按治疗计划进行严格的活动,所以常引起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而这些变化,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以及否认心理、依赖心理等又可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因此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善于缓解紧张情绪 护士应以从容的神情赢得患者的信任,另外,室内放置鲜花,墙壁贴色彩柔和的壁画都可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及时关心安慰患者 护士应尽快消除患者焦虑,孤独感,使患者在精神及心理上处于最佳状态。了解和解决患者所需,使患者感到温暖,鼓励其树立自信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做好解释工作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适时给予解释、疏导;取得家属支持,有家属监护期间,做好家属思想工作,避免在患者面前哭哭啼啼或惊慌失措而致病情加重。
第二十页,共三十一页。
心理护理
病人:
焦虑
伤心
郁闷
否认
恐惧
缓解紧张情绪 关心安慰病人 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家属支持
护士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五、休息
休息可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减轻心脏负担。
患者发病四十八小时内绝对完全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翻动,一切活动如洗漱、饮食、翻身、大小便等,均需家属、护理人员协助
急性期后,非低血压者可鼓励患者床上作四肢活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两周后可扶患者坐起、病情稳定患者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
患者长时间卧床,易发生周围静脉血栓,尤以下肢静脉血栓多见,注意四肢尤其是双下肢的按摩和肢体的主、被动活动。瘫患肢体应注意保暖
保持病房清洁、整齐、舒适、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并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急性期谢绝探视。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一页。
六、饮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饮食上强调低热量少食多餐,以减轻心脏负担
饮食多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防止腹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急性期三到四天进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则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七、皮肤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应避免褥疮的发生,应定期给病人翻身,按摩保护受压部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一页。
八、保持大便通畅
患者的生活环境、习惯和饮食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度冷丁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缓慢,发生便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常因便秘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必须及时预防,鼓励患者适当食用蔬菜、蜂蜜、香蕉等,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保持1~2天排便1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PCI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心梗最常用有效的方法之一
再灌注心肌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一页。
术后护理要点
1、经桡动脉穿刺:穿刺点腕带加压包扎4~6小时,每2小时放松减压一次。
经股动脉穿刺:穿刺点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小时,病人平卧24小时,右下肢制动。使用封堵器的患者,4小时后拔除,加压包扎,压迫止血,制动。
注意伤口出血、血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术后应鼓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