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页,共九十二页。
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4年
的《宪章》中对健康定义为: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
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在身
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处
于完满的状态。这即是现代
健康较为完整的科学老年;90岁以
上为长寿。
美国科学家海弗利克的研究:
人体约由500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
开始分裂50次后停止正规分裂。每分裂一次平均需
,细胞死亡从这个角度推算,人类的寿命该
是120岁左右。
第十五页,共九十二页。
走出亚健康
心理平衡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中医养生
第十六页,共九十二页。
中医养生法:
气功、运动、情志、起居、饮食、药物调养等
中医养生优点:
发动人体自身天然的原动力,汲取天然动植物
之精华来调养机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延
年益寿,以享天年。
中医四季养生
第十七页,共九十二页。
春季是万物推陈出新,草木萌芽百花齐放的时节,自
然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保持健康,适应
春天的气候,人们可以稍迟睡觉,但要早起床。早晨可
在院中缓缓散步,并要注意披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
体舒展,使志意顺着春天升发之气而活动,这就适应春
天养生之道理。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就要损伤肝气。如
果春天养生不好,提供给夏天养长的基础就差,人适应
夏天的能力就弱,容易患寒性病。
四季与身体变化关系
第十八页,共九十二页。
夏季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是万物繁荣秀丽的时节。虽
然气候炎热,人们也应夜卧早起,不要厌恶夏天昼长天
热,应该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旺盛,使体内的阳气宣发
于外。好象是“所爱在外” ,以与夏天阳盛的环境相适
应,这就是夏天的养生之道。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就要
损伤心气,到秋天便容易得疟疾;就是由于夏天不注意
养生,以致引起秋天抵抗力逐渐消弱的缘故。
第十九页,共九十二页。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割的时节,天气开始转凉,人们应
该注意早睡早起,排除各种外来干扰,保持安逸宁静,
早上随着鸡鸣即起,收敛神气而勿外露,从而使肺气清
肃。这就能适应秋天的养生之道。如不这样,就会损伤
肺气,到冬天还会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病。这也是没有
根据秋天的特点养生,从而削弱了人体对冬天的适应能
力。
第二十页,共九十二页。
冬季气候寒冷,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时节,河水结
冰,地面冻裂,此时应注意保护阳气,做到早卧晚起,
以待日光。并要保养精神,不能胡思乱想,以免扰乱阳
气。同时要做到保持温暖,避免受寒,不要使皮肤过度
出汗,导致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这就是冬天的养生之
道。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就要损伤肾气,到了来年春
天,便会出现手足软弱逆寒的痿厥病。这就是冬天不注
意养生,引起春天适应能力削弱的原因。
第二十一页,共九十二页。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
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动
态和整体,即天人合一的观点。《素问·金匮真
言论》谓“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正因为与
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动态和整体,人体的脏腑功
能活动、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
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
养生家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页,共九十二页。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智者之养生,必顺四
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
柔。”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四季养生的纲要,具体
说来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与中医养生
第二十三页,共九十二页。
“春夏养阳”:是说,春夏之季,自然界阳气升
发,万物生机盎然。这时,人们应该充分保护
体内的阳气,使之充沛、旺盛,对于一切耗伤
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注意避免。
“秋冬养阴”:是说秋冬季节,万物敛藏,人们
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
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
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二页。
春季特点
春季为我国气候中冷暖交替、多变的季节。春季
天气特点为:有多风,气温升高,乍暖还寒的特
点,即时而冬冷,时而夏热,忽而干燥,忽而阴
湿;气压亦时高时低,很不稳定。
春季中医养生
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二页。
早春:阴寒渐退,郊外阳光初发,乍暖还寒。根据祖国
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在早春时节,适当吃些葱、生
姜、蒜、韭菜、芥菜,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
而且其中所含的碱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另外还可适当吃一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
黄、牛奶、豆浆等营养品,以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日
趋活跃的需要。此时宜少吃寒性食品,以防阻遏阳气发
越。
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二页。
仲春:古人云,春应在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