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古诗词赏析《夜书所见》.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赏析《夜书所见》.doc

上传人:花双韵芝 2022/5/18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赏析《夜书所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夜书所见》
宋代xx
梧叶送寒声,xxxxxx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依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
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风采,“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呵而就。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2/4
8、暗用典故,了然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
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土,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旅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
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
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沉迷难返,难过满
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交流
触觉感觉,意味绵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旅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
情。
草木凋落,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忧如听到冷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光景变换,最容易惹起旅人的乡愁。作者旅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落,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情景。诗词中常以拥有物候特点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
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沉寂。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
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忧如含有砭骨的冷气;以听觉惹起触觉
的通感之法衬着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衬托出了寒凉的
氛围。秋风已至,而人旅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3/4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游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土的莼菜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