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国电影的传统营销策略.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电影的传统营销策略.doc

上传人:毒药 Posion 2022/5/20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电影的传统营销策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电影传统式营销小剖析!
 
  在《千里走单骑》的首映式上,张艺谋说:“我是种萝卜的,而张伟平是卖萝卜的,但现在萝卜不好卖。”这位中国最牛导演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电影市场一个真实的现状。在电影市场遭遇电视、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很大
中国电影传统式营销小剖析!
 
  在《千里走单骑》的首映式上,张艺谋说:“我是种萝卜的,而张伟平是卖萝卜的,但现在萝卜不好卖。”这位中国最牛导演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电影市场一个真实的现状。在电影市场遭遇电视、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很大程度上,卖萝卜能力的高低,换言之,也就是营销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部影片票房的高低。
 
  《英雄》之后,《十面埋伏》《2046》《功夫》《天下无贼》等影片的比拼更是让“营销”迅速升值。不过,即便如此,相比其他国家的成熟模式,中国的电影营销都只能说是进入了启蒙时代。
 
  倒退几年,对中国电影业来说,“营销”还是一个颇为陌生的词汇。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电影业的“营销”模式主要是依托政府力量实行行政垄断,它的好处在于渠道的畅通无阻(但劣势也异常明显——固定单一),再加上那个时代娱乐方式的匮乏,观影人次持续走高也是情理之中的。然而,必须要承认的是,政府的“指挥棒”让电影营销失去了经济学上的意义和价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电影业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开始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而此时,电影营销依然处于垄断的阴影下举步维艰。中影公司独家代理进口片的发行,国产片的发行也必须限制在十几家电影厂的名义下……直到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颁布致力于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购统销”的局面,调整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状况,也标志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不过,客观地说,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改革的步伐显得疲惫而无力。
 
  世纪之交,第五代的集体复兴和转型、民营资本的介入、改革政策的强力推出使电影市场出现了暂时的繁荣,同时,电影营销也开始由过去的顶端市场走向终端市场,引入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的先进理论,并借鉴好莱坞的整合营销模式。
 
  一个公认的里程碑是,张艺谋的《英雄》让人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营销”的魅力。《英雄》在前期策略阶段采取了“封锁消息”“推出《缘起》”“冲击奥斯卡”“抵制盗版宣传”的手段,在中期采取了“包机首映礼签约仪式”“人民大会堂首映礼”“内地音像版权天价拍卖”的宣传攻势,在后期则主要采取“影院营销”“打击盗版”等方式。有人总结,张伟平投资的《英雄》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4个“第一”:音像版权拍卖出1780万元的天价,而此前的纪录不过一二十万;选择中国盗版策源地深圳首映并展开午夜禁盗版行动,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投入2000多万元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盛大的首映式、包机在全国巡回宣传;。事实上,《英雄》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第一”——它是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
 
  据说,当时,许多人都觉得张伟平为宣传投入千万近乎疯狂,然而,最终,张伟平赌赢了,他实实在在地收获了高票房。在张伟平随后投资的电影中,无论是大制作的商业片《十面埋伏》,还是小投入的文艺片《千里走单骑》,在营销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