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海辉启示录
本刊编辑部 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脉络,也是中国软件外包行业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和经济变革的一个写照。
有两件小事让8月的海辉喜在心里。一是17日的消息称,评级机构Stifel Nicolaus维持其给心”。在GE的要求下,海辉迅速转变仅服务于日本市场的做法,开始为GE提供“全球的本地化服务”。这使得海辉在2003年3月成为中国首家整体通过SEI-CMM5级的软件公司。
这是海辉进军全球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开端。虽然是在客户压力之下的应对之策,但是这一步对于海辉极其有意义,对于中国的软件外包行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2003年11月,海辉随即在美国亚特兰大设立子公司。
进入美国市场,对于海辉而言是个全新的考验。好在美国市场欢迎有其他地域的服务商进入软件外包乃至整个IT服务供应领域,以改变印度企业在这一领域独大的局面。
但是,进入“大市场”才发现自己太渺小。参加国际大公司的全球招标时,海辉发现客户的一个项目需要的服务,仅人员就达上千人,而且需要足够的经验才可应对。刚在美国成立子公司的海辉无此实力。而印度企业由于语言优势和先期进入的积累,以及在大项目上的经验等,使得刚进入美国市场的海辉更是相形见绌。
更大的考验来自于市场的不同,客户需求差异化很大,即便是同一家跨国公司在不同区域市场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海辉在日本积累的经验,根本不能移植到美国。美国的IT服务供应商已经将外包服务的层次推向了更高层次,以工程外包等一般意义上的IT服务为主的海辉尚缺乏满足客户高端需求的能力,这是当年海辉拓展国际市场面临的最大考验。
但是,欧美市场数百万、上千万的单子给予海辉最强烈的诱惑。壮大自身实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为此海辉引进VC,不仅在资本方面改善,更能在市场方面得到有价值的帮助。
2004年7月,集富亚洲、英特尔及Granite Global三家VC成为海辉的新股东,海辉借此重组,海辉科技更名为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那时候也是VC活跃,软件外包投资热度逐渐走高的阶段,VC们找到海辉这样的投资对象非常容易。当年的10月,国际金融公司(IFc)也向海辉投资。之后,德丰杰全球、三菱UFJ、GE资本等也陆续开始投资。
VC的到来,不只是资金的改善,更让海辉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海辉成就的关键一步。孙振耀们的到来
有人说海辉做的是外包,却把自己外包给了惠普――因为后来海辉的大部分高管都来自于惠普,著名的如孙振耀、卢哲群,前者现在是海辉董事长,后者为海辉CEO。
具有欧美市场、跨国公司管理背景的人才为海辉的企业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辉创始人李远明主动离开了海辉,继续软件外包的创业,在海辉只保留了特别顾问的职务。在这里我们不探讨创始人与引进高管的“人事”问题,而将目光集中在一家数千人乃至上万人的软件外包企业要想运作好,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的重要性问题上来。
IT外包不仅是技术性的行业,更是人的行业。目前涉足外包的中软、东软、文思创新等公司,无不是近万人的团队规模。而海辉要进军欧美市场,团队规模的扩大是必然的。数千人的管理完全不同于几百人的模式,成熟的、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对软件外包企业尤其重要,而对当时海辉的升级更是非常必要。后来证明,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