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摘要:猪副伤寒主要是由于感染猪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而导致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急性型病猪发生败血症變化,慢性型发生大肠坏死性炎症以及肺炎。该病通常是2~4月龄仔猪易发,成年猪基本不会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摘要:猪副伤寒主要是由于感染猪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而导致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急性型病猪发生败血症變化,慢性型发生大肠坏死性炎症以及肺炎。该病通常是2~4月龄仔猪易发,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病。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在气候变化较大以及潮湿多雨的季节多见。我国各个地区的猪场都能够出现发病,尤其健康猪普遍携带病菌,在受到不良因素作用或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出现发病,严重损害养猪业的效益。
关键词:猪;副伤寒;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类症鉴别;治疗;免疫接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2-0075-02
1 流行病学
病原体
沙门氏菌属中的猪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通常在粪便中能够生存10个月左右,在垫草上能够生存8~20周,但大部分消毒药都可快速使其失活。
易感动物
通常是2~4月龄的仔猪容易感染发病,20日龄以下以及6月龄以上的猪基本不会发病。该病往往呈散发性,有时会呈地方性流行。
传染源及感染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可通过两种方式感染:一种是健康猪食入污染病菌的饮水、饲料等经由消化道感染发病;另一种是健康猪体内本身就存在病菌,当机体体质变差、抵抗力下降时,病菌就开始大量繁殖,毒力明显增强,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2 临床症状
急性型(败血型)
通常是刚断奶不久的仔猪易发,病猪突然出现发病,体温明显升高,往往可达到大约41℃,食欲减退或者停止采食。开始时发生便秘,之后变为下痢,排出散发恶臭味的稀便。病初2~3天,可见耳尖、鼻端、腹部以及四肢的皮肤变成紫色。临死前,病猪低头呆立,走动不稳,体温降低。病程可持续3~5天,大部分发生死亡。
慢性型
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成或者开始时就表现出慢性病状,是该病最常见的类型。病猪表现出体温略微升高,精神状况较差,往往堆卧在一起,初期发生便秘,后期发生间歇性或者持续性腹泻,排出黄绿色或者黄色粪便,散发恶臭味,其中混杂血液、纤维素絮片或者坏死组织,严重时出现肛门失禁,机体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脱水而死。
3 病理变化
急性型
主要是发生败血症病变。病猪的耳和腹部皮肤出现紫斑,淋巴结发生充血、肿胀、出血;肠壁淋巴小结有所肿大,结肠、盲肠黏膜发生充血、肿胀,咽喉、胃、膀胱黏膜以及心内外膜发生出血;脾脏呈暗紫色,发生肿大;肝脏也发生肿大,并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灶,呈针尖至粟粒大小不等;胆囊黏膜发生坏死。
慢性型
主要是盲肠和大结肠发生病变。肠壁淋巴小结初期呈现肿胀隆起,后期发生坏死和形成溃疡,表面被淡绿色或者灰黄色的麸皮样物质覆盖,之后大量小病灶陆续扩大并相互融合,导致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脏、脾脏以及肠系膜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