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

格式:ppt   大小:5,463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

上传人:我是药神 2022/5/23 文件大小:5.3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1、省域总体发展目标 (1)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基地 (2)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首选地”和“中转站” (3)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能源、基础原材料基地 服务功能,与省域核心城市共同带动省域社会经济发展。
策略四:带动纵深,强化城镇发展轴 省域城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应将长三角发达地区作为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积极加入区域的分工合作,强化省域城镇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通道建设,对主要分布于东部产业功能拓展带上,人口、产业较为密集的重要城镇和地区,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提高发展建设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省域城镇与相关联系区域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合作,依托二条城镇发展主轴,二条城镇发展副轴带动区域城镇发展。 策略五:四片拓展,分区发展引导 省域城镇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不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皖北城镇区积极培育区域性增长极核,重点建设蚌淮城市群;皖中城镇区重点加强合肥经济圈建设;皖江城镇带优先发展马芜铜城市群,率先融入长三角;皖南城镇区主要加强片区中心城市的建设,培育增长极。皖北、皖南城镇群重点强调“点”的聚集,以点式发展模式为主,皖江城镇片以网络式发展模式为主,重点强调重要发展极核和重要发展轴线。四个片区在经济上要加强彼此协作,又要加强自身的协调发展。 策略六:完善设施,健全服务 打破地域界限,统筹规划,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实现和完善其跨地区服务的功能。要面向未来、合理布局、扬长避短、完善系统,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
2、产业发展战略与城镇职能结构调整 (1)产业发展战略 ①产业升级战略: 以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为契机,加速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产业布局战略: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以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分工协作,发展产业配套,发展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密集区,发挥集群经济的优势。
③城市群产业发展战略:
依托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合肥都市圈、马芜铜城市群、蚌淮城市群分别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参与全国和全球的合作与竞争。 ④产业集群战略: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吸引大、中、小企业集聚,形成产业有效集聚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类型产业集群。 ⑤产业协调发展战略: 要加强与外围地区合作;充分利用与长江三角洲在资源方面互补的优势,把握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机遇,实施产业互补开发。
(2) 省域城镇职能调整 省域中心城市:合肥市
省域次中心组合城市:芜湖—马鞍山—铜陵城市群、蚌埠—淮南城市群
区域中心城市(Ⅰ):黄山市、安庆市、阜阳市、
区域中心城市(Ⅱ):淮北、滁州、宿州、六安、巢湖、池州、宣城市、亳州市 县域中心城市: 县级市、 县城 中心镇
一般建制镇
3、人口空间集散与城镇规模等级 (1)省域人口规模的总量控制 2010年:6550万左右, 2020年:7100万以内。 (2)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2010年:40%-43% 2020年:50%-55% (3)人口空间集散:“分区引导、出山进城” (4)城镇人口规模等级 至2020年合肥市发展成为超300万人的特大城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形成7个特大城市, 5个大城市, 10个中等城市和10个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的县城,23个10-20万人口规模和19个小于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以及1200个建制镇稳步成长的省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4、区域城镇分区建设指引 ①皖江城镇带的发展引导 a、优先发展马芜铜共同体,率先融入长三角 b、建设皖江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快皖江地区的工业化步伐 c、突出建设重点城镇密集区,促进重点区段的城镇化进程 d、加快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创造一体化发展的平台 ②皖北城镇带的发展引导 a、积极培育区域性增长极核,重点建设 “蚌淮(南)”城市群 b、因地制宜,立足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步伐 c、在有利地段,加快建设城镇密集区 ③皖中城镇群的发展引导 a、加强合肥经济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