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肺栓塞病人的护理措施及观察要点.ppt

格式:ppt   大小:284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肺栓塞病人的护理措施及观察要点.ppt

上传人:qingqihe 2022/5/26 文件大小:2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肺栓塞病人的护理措施及观察要点.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肺栓塞病人的护理措施及观察要点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十七页。
优选肺栓塞病人的护理措施及观察要点
第二页,共十七页。
一、定义:
肺栓塞是脱落的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
的病理过程,常系汗11%
,低血压虽不甚常见,但通常提示为大块肺栓塞。
第七页,共十七页。
(2)心脏血管系统体征:主要是急、慢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
不全的一些表现。除心率加快外,也可出现心律失常,如期前收
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等。胸骨左缘第二、
三肋间可有收缩期搏动,触及肺动脉瓣关闭性振动,53%有肺动
脉第二音亢进,23%闻及喷射音或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当存在三
尖瓣反流时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可出现三尖瓣收缩期杂音,随
吸气增强,当右心室明显扩大,占据心尖区时,此杂音可传导到
心尖区,甚至达腋中线,易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相混
淆。也可听到右心性房性奔马律(24%)和室性奔马律(3%),分别
反映右心顺应性下降(如右心室肥厚、扩张)和右心功能不全。可出
现颈静脉充盈,搏动增强,是肺栓塞十分重要的体征,也是右心
功能改变的重要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急性肺栓塞或重症
肺动脉高压可出现少~中等量心包积液。肺栓塞后“类心肌梗死后
综合征”也可发生心包积液和心包摩擦音。
第八页,共十七页。
(3)呼吸系统体征:一侧肺叶或全肺栓塞时可出现气管移向患侧,
膈肌上抬。病变部位叩诊浊音,肺野可听及哮鸣音和干湿罗音。
也可闻及肺血管性杂音,强度不大,其特征是吸气过程杂音增强,
部分患者有胸膜摩擦音,以及胸腔积液的相应体征。除肺栓塞本
身引起的心肺体征外,诱发肺栓塞的其他基础疾病的体征亦应认
真检查。
第九页,共十七页。
有的文献认为高达90%肺栓塞的栓子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被认为是肺栓塞的标志(mark),因此,静脉血栓
形成的检查十分重要。但非常遗憾的是,约半数下肢静脉血栓形
成的患者物理检查是正常的。常见的异常所见有患肢肿胀或两
下肢不对称性肿胀,两侧肢体周径相差1cm即有诊断意义。通常
小腿肿胀反映腘静脉有堵塞,整个下肢肿胀提示髂外静脉或股髂
静脉堵塞,单纯股静脉血栓形成肢体一般不出现肿胀。伴随肿胀
可自觉肢体胀痛、压痛、Homan征阳性、僵硬度增加、浅表静脉
扩张,急性者皮肤潮红、发热,慢性者出现色素沉着。单纯静脉
瓣功能不全不伴堵塞者仅出现静脉曲张,否则多伴有肿胀。因局
部静脉堵塞引起的肢体肿胀不反映右心功能不全,但有时也可二
者兼有,应仔细鉴别。
第十页,共十七页。
肺栓塞的一般护理:
  1、适宜的治疗、休息环境 患者的房间应该舒适、安静,空气
新鲜。
  
2、绝对卧床休息: 肺栓塞活动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活动
促使静脉血栓脱落,发生再次肺栓塞。一般卧床时间应在充分抗凝
的前提下卧床2~3周;无明显症状且生活能自理者也应卧床,床上
活动时避免突然坐起、并注意不要过度屈曲下肢,严禁挤压、按摩
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防止活动促使静脉血栓脱落,
发生再次肺栓塞。
第十一页,共十七页。
3、注意保暖。
  4、止痛 胸痛轻,能够耐受,可不处理;但对胸痛较重、影响
呼吸的患者,应给予止痛处理,以免剧烈胸痛影响患者的呼吸运
动。
  5、吸氧。
  6、监测重要生命体征:由于PTE患者病 情变化快,所以应
注意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
一旦出现病情变化随时处理。
7、定期复查动脉血气及心电图。
8、观察用药反应。
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9、及时抢救:伴有突发性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的大面积PE
患者属于临床急症,紧急支持性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已经确
认肺栓塞的位置,应采取健侧卧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抗
凝溶栓药物,吸氧,氧浓度取决于病情,过度换气的患者要给予
高流量氧气吸入。急性呼吸窘迫的患者可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
气。尽量减少搬动,操作要轻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
切观察患者吸氧效果,观察患者缺氧纠正程度,进行血氧饱和度
的监测,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
吸痰,以防痰液阻塞,如痰液黏稠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有舌后
坠时,可用喉咽管解除呼吸困难。
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10、高热的护理高热可加重呼吸困难,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使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11、每日观察患者双下肢肿胀情况,观察患者双下肢的变化,如
有无酸胀、乏力、肿胀、双下肢不对称等,每日用皮尺测量双下肢的
周径(大腿:距髌骨上缘15cm处测量;小腿:距髌骨下缘10cm处测
量)准确记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