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文档名称: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50KB   页数:5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mama 2022/5/27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
  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孤独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学问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变更。学习成果的好坏对他震撼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让人伤心。今年5月上旬,记者伴同调查人员到岳阳市几处农村采访时,对此有了切身的感受。
  严飘,13岁,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中学初一学生。她的父亲1998年因肺癌去世,从今家里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妈妈迫不得已去东莞打工,至今已有4年。平日里,严飘由73岁的奶奶带着住在伯伯家。奶奶告知记者,自打4年前严飘的妈妈去了东莞,她就变得越来越内向了,平常和奶奶、伯伯也不大说话,几乎没什么沟通。间或接到妈妈打回来的电话,严飘也不怎么多讲话,经常是母女俩抱着电话哭成一团。
  在万庾中学,记者通过学校广播找到了严飘——一个看上去清秀文雅的小姑娘。坐在办公室里,她始终低着头,局促担心地绞着手指。没说几句话,她就红了眼圈儿,泪珠直往下掉。在随后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除了点头和摇头之外,她几乎没有开过口。
  随行的团县委负责人说,像严飘这样极为内向的“留守儿童”终归是少数,但不行否认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简单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团湖南省委的调查小组还特意做了一个专项调查。他们在8个县(市)的留守的初中生中随机抽取了666人(其中男生285人,女生381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稍微或稍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人员通过分析还发觉,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峻。
  调查员在华容县某村见到了一名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留守儿童”。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孩子见到调查员撒腿就跑。调查员始终跟到他家里,他竟一下子钻到床底下,说什么都不出来。双方僵持了近半小时,最终调查也没能进行。
  这样的故事在调查中并不少见。宜章县某村一名留守的初三女生,把自己反锁在家,不去上学,并声称要去寻短见——缘由是她不喜爱学校老师到家里“找爷爷奶奶了解状况”。还有涟源市某村的一名初中生,十几年来父母始终在外打工,最近才回来。长期以来,他从来不喊“爸爸”、“妈妈”,只有向父母要钱的时候才会和他们说句话。
  调查报告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突发性事务中,“留守儿童”几乎没有自救实力
  调查中,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平安问题。XX年,在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的“5·31”特大洪灾中,有12名儿童死亡,其中的11个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化,“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务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实力。
  采访中记者发觉,有一户“留守儿童”家门前有一个大水塘,油绿色的浮萍完全遮盖了水面,完全看不到水有多深。为了防止孩子下塘玩水发生危急,一到暑假,孩子的爷爷就带着他一起到地里去。爷爷在地里干活,孩子在田头撑把伞写作业。
  像这样能得到祖辈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并不多。调查报告认为,“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爱护实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简单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调查所涉及的16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的农夫向调查员反映了这方面的事例,包括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对“留守女童”进行猥亵、骗诱,企图拐卖“留守男童”等。
  除了这些来自外部的损害之外,部分“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另一种“危急”——离家出走。“他们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急方式。”一位探讨人员告知记者,“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限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人员分析说,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农夫工群体,这也势必产生同样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认为,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供应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化条件、平安保障,另一方面,也应当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暖和,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