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小团圆》中色彩意象的特点及效果据粗略统计,小说中较为详细的色彩描写有150多处,单服饰色彩就有60多处。有30余处是对九莉、母亲、三姑的服饰色彩描写,其中蓝绿色19次,桃红与紫色各6次,嫩黄色3次;另外近30处是对周围人的服饰色彩描写扭,这可以说也是作家对色彩敏感的自我解释。解放前的上海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难免会形成追逐华丽、炽烈、奢靡的心理倾向,对此小说中也有细致描绘:“那天有个美国水手在他们家里,非常年青,黄头发,一切都合电影里‘金童’的标准,见九莉穿着一身
桃红暗花碧蓝缎袄,青绸大脚袴子,
不觉眼睛里闪了一闪,仿佛在说‘这还差不多’。”在这个“美国水手”眼中,大多数中国女子穿着过于素净,不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标准,而九莉的穿着打扮无疑更适合他们的胃口。在这样一个崇尚西化、追求奢华的城市中,张爱玲难免会受其影响,钟情于浓烈的色彩。
(二)张爱玲的童年记忆和性格气质是其色彩敏感形成的内部条件
“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规定着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张爱玲对蓝绿色的喜爱要追溯到她的童年记忆。张爱玲曾在《童言无忌》一文中提到,自己最初、最深刻的记忆是看到母亲立在镜子前面,
“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自己简直等不及长大”。在《对照记》中写到母亲为自己的照片着色的情形:
“那天我非常高兴,看见我母亲替这张照片着色……她把我的嘴唇画成薄薄的红唇,衣服也改填了最鲜艳的蓝绿色。那是她的蓝绿色时期。”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的色彩敏感,特别是对蓝绿色的钟情是与童年时期母亲的影响息息相关的。母亲的色彩偏好通过日常行为渗透到张爱玲的记忆之中,为张爱玲色彩敏感的形成提供了诱因。此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作家本身的性格气质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张爱玲原本出身名门,但不幸家道中落,导致她性格孤傲:自视甚高,又常有落寞之感,时常将精力寄托在主观审美探索上。女性细腻的天性加上环境的刺激,使得张爱玲更具有异于常人的敏感。张爱玲从小就对色彩、造型十分敏感,甚至曾经考虑过以美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她曾经在文中提到,“颜色和气味常常使我快乐”
,“对于色彩……我极为敏感……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的字眼”。敏感的性格
气质加深了张爱玲对色彩的主观体验,并渗透到她的创作之中,故而她笔下的服饰色彩描写细致入微、绚烂无比,同时又倾向明显,体现出强烈的个人喜好。
(三)张爱玲对“东方色彩”的贵族式理解和追求是其色彩敏感形成的动因。
在一般人眼中,东方人含蓄、内敛、古典,在服饰上追求淡雅、清新,比较重视整体感觉的沉静、肃穆,并不过分追逐华丽的视觉效果。而张爱玲对此并不以为然,这可能与她的阅读经验有关。张爱玲对“古典”的理解多来源于小说,尤其是《红楼梦》。她在《论写作》一文中提到,自己八岁时读《红楼梦》,以后每隔三四年就要重读一次,并且认为“《红楼梦》永远是要‘以一奉十’的”。《红楼梦》反映的是王宫贵族的奢华生活,其中对于宫廷服饰的细腻描写在古典小说中堪称典范,它对张爱玲式的“东方色彩”理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爱玲对于“东方色彩”的理解,可以在另外一本书中找到答案:
“现代的中国人往往说从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