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易在老年人中发生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绝经后妇女发病率高达30%~50%。其显著特点是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尤以髋部病理性骨折及其并细胞功能衰退,降低了微小骨折的修复能力,因此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易于骨折(见图11-2)。
五、临床表现
年龄在70〜75岁以上,男女的比例是1:2。
疼痛:以腰背疼痛为主占70%~80%,由脊柱向两侧扩散,久坐或久立疼痛加重,仰卧或坐位疼痛减轻,有时为负重性疼痛。
(3)身高缩短和驼背:正常人有24节椎体,每个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每个椎体缩短2mm,身长平均缩短3~6cm
(4)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折好发于脊柱的胸腰段、髋部和桡骨(如脊柱压缩性骨折、髋骨骨折和桡骨骨折),常在变换体位、持物和轻微外伤时发生,有时根本不被病人所注意(图11-3)。
六、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
(BMD)检查
主要采用的检查方法有:①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最常用,能最好显示股骨颈的骨密度(常为金标准);②定量计算机扫描(QCT):检测椎体骨小梁的骨密度,获得单位体积内的骨矿含量;③定量超声(QUS):利用超声的穿透性,测量部位为跟骨、髌骨、胫骨和指骨。
按照WHO规定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症。约有30%~50%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无明显骨痛,因此骨密度检测成为确定诊断的重要客观因素。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骨再建活性降低,夏骨细胞过早凋亡,骨吸收深度减少,骨形成的骨量亦减少,所以骨小梁的平均骨壁厚度(MWT)变薄。目前多数报告认为,随年龄增长,成骨细胞活性衰减,骨形成能力下降,所以骨重建单位(BRU)负平衡出现。骨小梁相对体积(TBV)是反映单位体积骨髓腔内骨体积的重要参数。MWT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下降更明显。平均骨小梁板厚度(MTPT)、平均骨小梁密度(MTPD)和平均骨小梁板间隙(MTPS)是反映骨小梁三维空间结构的几项参数,前两个参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MTPS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又称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生物衰老在骨骼方面的特殊表现。其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表11-20)
(1)内分汔性骨质疏松症: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佝偻病或骨软化症。
(2)血液系统疾病:如骨髓瘤。
(3)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4)其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糖皮质激素大量使用。
八、治疗及预防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骨峰值骨量和骨量丢失强度、起始时间、速度及持续时间有关。因此应争取在年轻时获得最佳骨峰值,减慢骨丢失速度,避免和消除各种危险因素等方法来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如少吸烟,多运动(犍别是有规律的负重运动),不过度饮用咖啡,高钙饮食(21000mg/d),肉类食物适量,多食乳制品及绿色蔬菜,防止跌倒,避免用导致骨丢失的药物等。
对症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西乐葆200~400mg/d、〜15mg/d)、固定及矫形、骨折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