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DIC的诊断及治疗33233
定义
新定义—指不同原因所致局限性的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
特征的获得性综症,可以来自或引起微血管体系损伤,如
损伤严重,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
传统定义—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其临床表现往往不突出,有赖于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
2020/11/30
14
近年DIC及Pre-DIC的实验室检查
1、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的分子标志物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列环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素、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物-1、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因子、内皮素等
2、反映血小板激活分子标志物
β-PLT球蛋白/PLT因子-4/PLT颗粒膜糖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等
3、反映凝血纤溶微激活分子标志
凝血酶原活化肽、纤维蛋白肽A/纤维蛋白肽B、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
4、活化的凝血纤溶因子-抑制物复合物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 复合物、纤维蛋白溶酶-a2纤维蛋白溶酶和抑制因子复合物等
2020/11/30
15
近年DIC及Pre-DIC的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调节蛋白(TM)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DIC时常有 TM↑,伴器官衰竭或预后差者↑更明显
★组织因子(TF)
—— TF进入血管是DIC发病的重要原因,也是DIC 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不能诊断DIC而TF活性阳性或抗原浓度增加者应考虑Pre-DIC
★内皮素(ET-1)
—— 内皮细胞因子,可用于估计DIC预后
2020/11/30
16
近年DIC及Pre-DIC的实验室检查
★血浆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抑制物-1(PAI-1)
——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用于评定DIC患者是否发生器官衰竭并判定预后
★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
——同PAI-1
★血小板因子4(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反映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志物
2020/11/30
17
近年DIC及Pre-DIC的实验室检查
★a颗粒膜糖蛋白(GMP-140)
—— 特异及敏感反映血小板激活或破坏程度
★凝血酶原活化肽(F1/F1+2)
——凝血酶原→凝血酶过程中的降酶产物,直接反映凝血酶早期激活水平。Xa的直接标志及凝血酶的间接标志
★纤维蛋白肽A/B(FPA/FPB)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过程中最早释放的肽链片段,是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形成的前期指标。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 (TAT)复合
—— 血中凝血酶检出困难,可借助TAT检测判断凝血酶形成
2020/11/30
18
近年DIC及Pre-DIC的实验室检查
★纤维蛋白肽B β1-42/15-42/FPB β1-42/FPB β15-42
—— 为纤溶标志,提示纤溶酶形成,FPB β15-42 ↑提示纤溶亢进
★D-二聚体
—— 凝血酶最初转变Fib为纤维蛋白及激发因子XIII到绞链纤维蛋白时降解形成的产物,较FDP更具特异性,为诊断DIC有用的新方法
★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复合物(PIC)
—— 为纤溶功能标志,早期可推测Pre-DIC,连续监测有助鉴别DIC及评估疗效
2020/11/30
19
DIC的分期
高凝期
血液凝固性高,临床上以微循环障碍及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此期CT、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正常或增高,血小板轻度减少
2020/11/30
20
DIC的分期
消耗性低凝期
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大量凝血因子,表现为微循环障碍与出血并存。血小板减少,PT及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3P试验阳性。
2020/11/30
21
DIC的分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出血加重。CT延长,纤维蛋白原严重降低,3P试验可阴性。血FDP增高。
2020/11/30
22
诊断标准
(一)一般诊断标准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
(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4)抗凝治疗有效。
2020/11/30
23
诊断标准
3、实验室指标异常 ≥3项以上异常
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Fib<,或>4g/L
3p试验阳性或FDP>20mg/L,或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
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或APTT缩短或延长10s以上
疑难病例考虑现代指标检测
2020/11/30
24
诊断标准
(二)肝病合并DIC诊断标准
血小板<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
Fi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