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评学环节,我的设计是,读了课文我们被季老对母亲的思念所感动,此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母亲说吧。现在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在班上交流后回家对妈妈讲。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学生都有很多话说,有的说的感人,有的说的真诚,但是时间仓促,交流不够广泛。
三、改进措施
充分备课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对学生的困惑或思维障碍准确掌握,要预设充分,才能让学生体会深刻。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奠定基础
1、直接入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读课题:《怀念母亲》
2、介绍作者
师:作者季羡林老人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在20xx年被评为感动中时看到的更多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3、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将近百岁老人的心,带着那些浓浓的思念,再来读一遍课题。
4、回顾课文,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文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引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过渡:下面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思母之痛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段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谈感受。
2、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你又能从中捕捉到季羡林内心怎样的感受。
(悔,恨)
3、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相机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4、生默读,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5、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过渡: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比如在他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在日记中找一找。
(二)学
1、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
2、房东太太因为儿子没有从学校回来由高兴变得有点沮丧,而当年,十四年之中我只回了两次家,最后一次看到母亲已经是八年前的时候了,这段时间我的母亲又是怎么等待我的
3、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季老心中所有的感觉化为三个字————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引读)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