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企业股权融资的方式
传统企业为什么对股权融资望而却步?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随着前几年IPO的开闸和全民PE热潮,那一拨韭菜已经割完,剩下的中小型企业只好转战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但就笔者接触的挂牌企业和拟挂牌新三板或区域股权交企业股权融资的方式
传统企业为什么对股权融资望而却步?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随着前几年IPO的开闸和全民PE热潮,那一拨韭菜已经割完,剩下的中小型企业只好转战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但就笔者接触的挂牌企业和拟挂牌新三板或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企业而言,能获得融资的寥寥无几,挂牌后除去政府补贴的嘉奖能冲抵挂牌费用外,也就资产质量较好的能获得一些关联银行贷款,至于增发、并购、市值管理,离企业还是太远。
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创投环境和国家政策优厚,利用其先天的政策、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始终奔跑在前,同时也犹如巨大的吸铁石,将全国二三线城市的优质项目都源源不断的吸纳过去,缘由也很简洁,那里有广袤的市场、充足的人才和资源、还有包涵失败激励创新的环境,更是布局全国市场的战略桥头堡。
就笔者接触的创投环境和了解到的信息而言,传统型企业依旧首选的还是银行贷款、商会联贷、民间贷款等方式,,但他们对资本市场依旧保持着警惕和观望,缘由主要来源于媒体传播或坊间关于资本驱除创始人甚至将创始人打入牢狱的传闻。但更深层次的缘由,还是来源于对资本市场、资本运作、投资融资、并购重组等意识和学问的匮乏和相关人才的短缺。终归探讨产品和客户心理是企业家的本行和专长,交易股权和买卖企业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没有机会接触,更不用说企业里面有这方面的专长人才。
还有一个阻碍在于政策的解读,这两年的高压反腐,拔出萝卜带出泥,让政企关系再次面临紧绷,大家都刻意保持距离,这种方式和变更是对的,但也有一些民企借此远离政府,所以他们对国家这次释放的改革红利创新创业的支持,很多政策一窍不通,很多补贴和扶持概无了解。政府机构很多主动的改变和放权的领域,更多的让很多科技型、互联网型的企业获得好处,很多传统制造型企业聚堆后还是相互感慨国家无相关的扶持。
面临以上状况,笔者也看到了很多当地政府和创投机构、行业协会做的一些主动引导。举办各种投融资洽谈会、创业大赛、培训班、带队走访创业大街、孵化器,各地政府几乎都有自己的孵化器,笔者甚至在镇上也看到了创业咖啡馆和农夫创业大街。这些举措,极大的激励和影响着创客们。但技术类和互联网类企业居多,传统型企业参加的热忱不高。
现实的问题依旧摆在案头,要发展依靠自身和债权融资已然到了瓶颈,而对接风投却无路可寻,自己努力10多年的企业,资产过千万,营收过亿元,人数几百人,却赶不上自己旁边这个和子侄一般大的年轻人,听人讲,他刚刚融了上千万,估值1亿元,正在走上市流程。而自己去对接风投更多的是拒绝,缘由也语焉不详。
其实这里的缘由主要和创投机构的业务模式有关,创投机构旗下的基金一般存续期7-9年居多,其中5年为投资期,2-5年为退出期,而对项目的期许,基本就是一个项目的单体回报要能覆盖基金的整体额度,终归项目投资胜利几率10%-20%,所以倒推到每个项目,对项目的成长性期许就要很高,每年的增长率和上市可能性要盘算再盘算,方可下注投资,而传统型企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