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感悟现代舞论文
《感悟中国舞》
——论文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通信专业
班级:1103班
姓名:苏小梅
学号:3**********
歌舞团制度和民族各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共同的特点是:载歌载舞,多用道具,自由生动的表演形式和借助故事传说,形象鲜明生动,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
四、民族民间舞饱含民族群体的人文内涵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最初的产生源于一种生命的冲动,是生存的欲望和力量。人类的这些最原始、最自然的思维活动,使舞蹈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和延续。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民间舞蹈一直在不同部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对丰收的祈求,对神的膜拜,庆祝胜利等等。这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中始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文化背景,因而出现文化之间的种种差异。如苗族的芦笙与“芦笙舞”的历史源远流长,苗家人认为它是本民族的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象征苗家人的母亲,芦笙发出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彝族的“老虎笙”、“左脚舞”,以最质朴的舞蹈形态表达彝族人对母亲和祖先的亲情;傣族的“孔雀舞”、“鱼舞”传递的是傣族百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的宇宙观;壮族的《纸马舞》源于壮族女子保家卫国,毅然为国捐躯的历史真实。诸如此类在千百年中积淀而成的彼此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必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不同部族的舞蹈。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价值总是透过的其肢体语言的表层形态,去揭示或表达那一个个族群整体深层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程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是向世人昭示了该民族存在的价值。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要达到与时代同步的发展和创新,其当其冲的就是必须先踏踏实实地深入生活,恭恭敬敬地向民间艺人学习。只有真正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本质特征,感悟到民族民间舞蹈中饱含的人文精神内涵,才能谈得上更好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创新
五、流传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
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灯舞、盅碗舞”系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它的形成,与元代《倒喇》戏不无关系,《历代旧闻》注云:“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瓯灯起舞”,足见其历史悠久。对此,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达力根巴雅尔”是鄂尔多斯草原,自古留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
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时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