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81 孝购工禺”陆隔创倒工題車”
si 耐蜥WW寻工題車”煮¥工斜E 輕醸评垄剜倒工題車
2010.
目录
一、基本思路 1
二、人才培养目标 4
三、参与专业、培养学制和学生规模 4
四、培养方式 4
本实施,参与专业的学制按现有学制不变,总规模500 人左 右。2010 年开始第一阶段实施。第二阶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再向全校其他工科专业推广。 培养标准的具体内容见附件(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四、培养方式
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模块化结构对本科和研究生培养 方案进行整合。在面向工程的前提下,坚持“厚基础、宽口径、 强能力、重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知识、能力、准职业化” 进行“四轮驱动”,分阶段、按层次、有重点、模块化、渐进式推 进,深入探索专业教育与职业培养的有机结合。以学院为基础拓 宽专业口径,在宽口径、厚基础、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工程教育平 台上,以工程项目与产品生产全过程为纽带,以工程训练中心和 校外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突出人文精神、创新素质及工 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培养阶段的特点,采用 多种模式,始终贯穿“工程”主线,着力于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 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本科阶段
本科阶段实施“3:1”培养模式,即校内学习累计 3 年,企业学习累 计达到 1 年。
学校培养阶段:学生将先进行通识课程和工科基础课程学习,其 中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课程保持较高要求,人文社科、 经济管理等课程以拓宽视野为主,并将其融入学生工程意识的培 养。在专业教育阶段,实施学校“导师制”制订培养计划,通过专 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有关学科竞赛、综合创新型项目与创新 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加强对工程实践的感受。
企业培养阶段:实施 “企业师傅”导师制,根据学习进程穿插安 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同时有意识融入志向、品格、意志、 作风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具体安排第 1个暑期参与企业的公司级培训和实践,学习企业文 化,认识和了解企业。第2 个暑期参加企业的车间级培训,参与 相关工程实践活动。第 4年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合作企业实践, 参加企业的部门和科室级培训,在“双师”指导下参与或完成有关 实际产品或项目设计,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毕业前 1 个月, 学生返校总结企业工程实践活动体会,校企双师对学生进行评 价,开展进一步指导。
研究生阶段
结合工程硕士选拔,培养硕士工程型卓越人才,保持校内学习与 工程实践的时间比例为 1:1。硕士论文结合企业项目进行,同时 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提 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 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获得工程类硕士学位。
积极探索以研发为中心的博士工程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能力培养要求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我校现有的 立体培养架构。根据“卓越”对不同层次工程师的相对要求,下表 列出了相应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
表 各层次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要求
学位层次
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星级要求
工 程 师
学士
扎实的专业基础
★ ★ ★ ★ ★
工程应用能力
★ ★★★
设计能力
★ ★
创新能力
★
综合的工程素质
★ ★★
工程管理能力(项目T团队T部门T顶层)
★ ★
硕士
扎实的专业基础
★ ★ ★ ★ ★
工程应用能力
★ ★★★
设计能力
★ ★ ★ ★ ★
创新能力
★ ★★
综合的工程素质
★ ★★★
工程管理能力(项目T团队T部门T顶层)
★ ★★
博士
扎实的专业基础
★ ★ ★ ★ ★
工程应用能力
★ ★ ★ ★ ★
设计能力
★ ★★★
创新能力
★ ★ ★ ★ ★
综合的工程素质
★ ★★★
工程管理能力(项目T团队T部门T顶层)
★ ★★★
五、政策措施
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充分调动全校师生踊跃投入的积极 性,我校将在组织管理、经费保障、教学实施、毕业标准、学籍 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政策、经费、条件 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组织管理
为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的实施,学校拟成立实施领导小 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务处、 研究生院、实验室管理处、工学一部、工学二部、教育技术与工 程训练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各工科学院等单 位的主管领导组成。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由教务处、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管理,紧密 依托工学一部、工学二部等单位,由参加计划的专业所在学院、 系具体实施,并请教育科学研究院配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