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计法》相关法律责任分析
陈鄂南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049—01
摘要:讲述了CPA的法律责任,比较了三部会计法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发现其主要的变化,最后说明《会计法》相关法律责任分析
陈鄂南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049—01
摘要:讲述了CPA的法律责任,比较了三部会计法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发现其主要的变化,最后说明如果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进行完善。
关键词:会计法 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 CPA
目前在我国,注册会计师(CPA)造假一般要承担三种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我国《会计法》第六章和《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规定了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注册会计师法》和《证券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认了民事责任在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中的位置。现实中我国的会计监管主要依靠行政制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偏轻。近年来,随着会计造假问题的日益暴露,监管者也逐渐加大了在刑事和民事方面的制裁措施。
1、CPA的法律责任
CPA法律责任的认定
从各国不同法系的规定来看,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二是虚假审计报告是产生损失的直接原因。因此,对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是确认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同的虚假审计报告产生于不同的原因,给利益相关方带来的是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是世界各地区划分注册会计师责任的公认标准。
对于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会计界和法律界有所不同,会计界对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往往以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相关执业规范为重要参考,即更注重过程的真实与否。这一点从会计界的各种规范文件中可以得到证实,如《注册会计师法》第21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如果故意或因过失未能按照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审计业务,导致审计结果出现误差,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切实按照执业准则、规则执行审计业务,即使审计结果出现误差,也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CPA的法律责任分析
我国目前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相应的法律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刑法、民事通则和行政处罚法,第二层为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第三层包括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职业道德规范及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第二层法律是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该层没有规定的可依据第一层作出相应的处罚,第三层有更详尽的规定的应以此为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了三部会计法:1985年1月21日颁布的《会计法》、1993年12月29日修订的《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再次修订的《会计法》。为了了解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变迁,我们特别比较了三部会计法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发现其主要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1985年和1993年的会计法区别不大,但1999的会计法变动较大。1985、1993年的会计法在法律责任的条数、字数及内容上都差不多,1999年的会计法有8条约1500字,而1985、1993年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