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术不端的制度管理
摘要:学术不端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严重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尤其是在中国如此泛滥腐败还是很罕见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强有力的监管,也需要科研机构、大基金会自身来管理,目前在研究理事会、大学和研究机构层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并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和措施。让其国家的学术氛围得到很大的维护,有利于其国家学术的发展与诚信与社会,诚信与国际。一些亚洲国家近年来正成为违反科研诚信,发生重大学术不端事件的灾区,日本的“旧石器发掘伪造事件”、“姐齿秀次抗震强度伪造事件”,韩国的“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等都影响强烈。亚洲国家相对于在学术不端制度管理方面,整体上都不如西方国家做得完善。
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发生在2002年的“舍恩事件”,它被视为科学界的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亨德里克•舍恩1998年正式加盟美国贝尔实验室,先后与其他20多位研究人员合作,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在几家全球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十几篇论文,涉及超导、分子电路和分子晶体等前沿领域,其中一些研究还被认为是突破性的。后来,有人投诉舍恩系统地大量伪造重大实验结果。经调查舍恩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2002年9月,舍恩被贝尔实验室开除。而且连他的博士学位也在2004年6月被康斯坦茨大学撤销。从这个案列中可以看出美,基本做到决不护短、决不手软,严厉处理当事人,对查证属实的剽窃者,大学的处罚有:解除雇佣合同、降职、减薪、停招研究生、拒绝授予终身职教授等,并根据过错程度,数年内甚至终生不得再申请项目。而且学术作弊一旦被戳穿,往往就意味着当事人身败名裂,在学术界难以再呆下去。
综合分析结论
综上所诉,中国与外国在学术不端管理制度方面还是存在很多差距的,中国的管理制度相对来说,不够严厉,法律执行力度不够,还有中国人的个人自身修养也存在很大问题,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界氛围,除了法律的管理以外,每个人还得有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国外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在防治学术不端方面既有专门的机构、又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还有学术机构本身的自律监管措施,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体系;英国、德国等国家注重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内在因素。
学术不端管理与防治
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强有力的监管,也需要科研机构、大学和科学研究人员自身的共同努力。综合国内外的情况,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改善国内学术不端行为:
(1)加强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法规建设。科技部、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科技部2006年发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是目前为止我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专门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但这毕竟只是部门规章,在法律的位阶上不很高,立法上还应当进一步加强。从目前情况看,出台专门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的立法条件还不是非常成熟,实际情况出发,当前加强法规建设工作的努力应该着重考虑两点,一是在制定过程中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和呼应,避免同位阶的法律条文相互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