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333 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上)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 学在官府内涵: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明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特点:政教合一,官师合一。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宗旨:明人伦,培养治术人才。 2. 六艺西周学校以六艺为教育内容。其中,礼、乐、射、御为"大艺" , 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 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文事,也重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修养内心情感。六艺教育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1 )六艺教育—生态式教育六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德智体没诸育并重,无一偏废。这六门学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礼乐精神灌注其中, 作为最古老的生态式教育, 六艺教育和古希腊的七艺教育共同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2 )六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审美的教育范式即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体格、知识、德行的教育,融德智体艺术教育为一体。(3 )六艺教育—从生活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生活习惯教育, 重视从实践中学习。近代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都与六艺教育有着想通之处。(4 )六艺教育—提倡个性发展的教育学生资质、性情各不相同,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4.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因地址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性质: 官家操办, 私家主持;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 是一所可咨政, 议政的高等学府。特点: 学术自由; 稷下先生不治而议政; 自由辩论, 学无常师; 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5.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1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发展教育。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3)“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接近,之所以在成长中有了千差万别,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4)“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认为教育不分等级,人人都可以受教育。(5)“学而优则仕”,认为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6) 教学内容: 六艺。特别注重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 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7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the first one ) (8 )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仁礼为主要内容、原则:立志,克己,力行,改过,中庸, 自省。(9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6.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价值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败,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 习相远”理论前提出发, 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 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允许的人, 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机会。他创办私学, 聚徒讲学, 广收门徒, 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 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7. 孔子德育论及其当代价值道德教育是孔子全部教育活动和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道德教育以仁礼为核心, 以孝为基础。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仁是礼的基本精神, 是爱人。把礼仁推及到社会各个方面, 使人人之间各有其礼。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不少规律, 提出许多道德原则, 如立志、克己、力行、改过、中庸、自省,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8. 孔子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孔子将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把如何教的问题建立在研究如何学的基础上, 把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掌握知识, 进行思考, 见诸行动, 即学、思、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几种基本方法: (1) 因材施教。主要解决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理论基础是“性相近, 习相远也”, 他本人并未提出这一概念, 是朱熹根据他的教学经验, 总结而得。实现这一原则需要对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学生特点,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盲目, 一刀切。孔子本人十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