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送友人教学反思
这是送友人教学反思,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送友人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实力目标:品尝诗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予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干脆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当仔细品尝。
客观物象
意象语言
寄予情感
情感语言 如:其他诗歌中的愁、
点拨与展示 :思想情感 悲、独等。
动词,如:这里的绕、横。
特定词语 数量词,如:一、万里。
形容词,如:萧萧
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
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
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
学生2: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详细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调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名贵品行。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品尝语言入手去鉴赏下面一首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下首先学生自己品尝,然后学生沟通、展示,老师点拨、总结。)
回顾与反思
诗歌与散文新课程目标指出:培育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深厚爱好,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它对我们的要求是:一、培育鉴赏诗歌的爱好;二是使其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那么,在详细的教学实践中应怎样办呢?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品尝、沟通,在感悟品尝中,培育其鉴赏爱好,在沟通中逐步获得审美情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其逐步相识鉴赏诗歌所运用的一般方法。
另外,从平常的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状况来看,鉴赏无从下手,组织答案没有语言可写。其根本缘由,一个是不知如何鉴赏,另一点就是鉴赏时没有清楚的抓手。我想,运用这种课堂模式,就能够弥补学生的这种缺陷,使其领悟到怎样鉴赏,从哪里着手鉴赏,鉴赏时有话可说,同时能够培育其语言表达实力。
最终,应当说一下目标的设置了。当时综合考虑新课标和学生现实状况两个因素,于是就设置了这三个目标,基本上是按先读后品再背,最终巩固拓展的方式进行的,其中以品尝语言为中心,因为在品尝语言时,其诗歌手法(表现手法学生已有较多相识)和思想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然后再经方法点拔使其彻底清楚。
送友人教学反思第2篇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围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漂浮,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缓缓下山,好像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今分别,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澄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辞。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挚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此。
萧萧:马的*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辞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旧并肩缓辔,不愿分别。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调明丽。横字勾画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精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方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飘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