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送友人李白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送友人李白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送友人李白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朝气。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相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惊慌的气氛。
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擅长思索的人啊!(面对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原委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详细品尝一下这首诗的语言。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
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
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
老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
老师:其他的呢?
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沟通一下。(2分钟)
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调明丽的山水呢?
老师:大家说呢?(学生怀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么,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名贵品行。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怀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当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加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主动探讨下越来越清楚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尝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予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干脆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当仔细品尝。
情感语言 如:其他诗歌中的愁、
点拨与展示 :思想情感 悲、独等。
动词,如:这里的绕、横。
特定词语 数量词,如:一、万里。
形容词,如:萧萧
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
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
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
学生2: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详细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调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名贵品行。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品尝语言入手去鉴赏下面一首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下首先学生自己品尝,然后学生沟通、展示,老师点拨、总结。)
回顾与反思
诗歌与散文新课程目标指出:培育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深厚爱好,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它对我们的要求是:一、培育鉴赏诗歌的爱好;二是使其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那么,在详细的教学实践中应怎样办呢?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品尝、沟通,在感悟品尝中,培育其鉴赏爱好,在沟通中逐步获得审美情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其逐步相识鉴赏诗歌所运用的一般方法。
另外,从平常的学生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