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杜牧《清明》诗的形象演绎
由池州市黄梅戏剧团上演的《情洒杏花村》(又名《魂断杏花村》, 以下简称《情》剧),足以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杜牧出任池州刺史的史 籍为题材,以素有“千载诗人地”美誉的池州杏花村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大 型历史传奇剧。自2记载。而历史传 奇剧的本质是舞台艺术,不是历史教科书,所以要作适当的艺术虚构。在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上,编剧为塑造杜牧而设置的故事情节比较严 谨,合乎情理,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主要体现在三 个方面:
彰显杜牧的文韬武略和济世安邦的政治抱负。
《情》剧序幕一拉开,即见烟雨迷漾中的杜牧凝视远方,心事浩茫, 拔剑起舞,慷慨悲歌:“剑气冲霄九,恨未斩敌酋;时图强国梦,岂为觅 封侯?”自叹“不能奔赴河涅,扫平狼烟”。点明诗人立志以军事报国的宏 伟理想,表现他“人到中年志未酬”的抑郁和“造怀唯有诗与酒,恨不一 醉解千愁”的愤慨、无奈。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第二场通过才女张鹤娘 之口赞叹杜牧“制策登科占魁首,胸有韬略比武侯。去年王师伐泽潞,君 献妙计决胜筹”的军事才干。唱词所指皆有史书记载,并非溢美之词。公 元843年,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向主持讨伐泽潞叛镇刘从谏之战的宰相 李德裕呈《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陈述用兵方略,结果
“泽潞平,略 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杜牧在池州任上曾两次向宰相李德裕上 书进言。第一次是建议朝廷调遣江淮各州兵力实施联防战略,剿灭江上劫 匪,保好好诗》、《杜秋娘诗》、《赠别》等名篇中都能找到鹤娘的原型依 据。编剧为更好地再现杜牧这一历史人物而着意塑造了鹤娘这位民间才女 的典型。她的资质天赋、胆识过人的内在气质,与外在的质朴端庄、不卑 不亢、才思敏捷、柔中寓刚的个性形象,与同是沦落风尘的“李香君”(《桃 花扇》)、“柳如是”(《白门柳》)等著名歌妓相比,各具特色,光采照人, 且无雷同之嫌。该剧对杜牧与鹤娘爱情戏的演绎描述,注重文化底蕴,追 求崇高境界,未落一般才子佳人戏的窠臼。例如,当杜牧遭到乔府诬陷, 朝廷降旨,将杜牧明调暗贬改守睦州之际,池州百姓上《万名折》,恳求 朝廷让杜牧留任。鹤娘为了杜牧的事业、前程,也为了顺遂家乡父老的心 愿,她毅然决然,忍痛割爱,趁杜牧酒醉沉睡之际,悄然离去。可见她与 杜牧的爱情价值取向,不是一般卿卿我我的肌肤之亲、儿女情长,而是一 种升华了的精神之恋,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女性所特有的传统美德和高 尚的奉献精神。这种淡定若水、高尚脱俗的爱情悲剧,不仅能使观众从中 获得审美满足,而且在事业观、爱隋观、价值观上,也能够对观赏者起到 一定的净化、教育和升华的积极作用。有专家学者认为,
“从这一角度去看,鹤娘的形象甚至比杜牧的形象塑造更加具有艺术 感染力。”(何根海、纪永贵:《黄梅戏几个问题的整体审思》,载原《池州 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情》剧文本的框架结构新颖别致,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花村。
”这首《清明》着墨不多,却情景逼真,含蓄隽永,本身就是一幅 饶有意境的戏剧画面。诗中有时间(清明时节),有背景(雨纷纷),有地点 (路上一一人生旅途),有人物(行人、牧童),有心理情绪(欲断魂)。若能 把“路上行人”为何“欲断魂”的命运遭遇,给予合乎情理的形象阐释, 即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