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DB15内蒙古地方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内蒙古白绒山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第2部分:泌乳期内蒙古白绒山羊休牧舍饲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DB15内蒙古地方标准
一、任务来源及主要工作过程
本项目来源于农业了绒山羊的 生产水平。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天养畜、饲草料储备少、以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生产质量提高 的传统放牧饲养模式既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得草原植被情况逐步恶化。因此, 绒山羊在产后泌乳性能差甚至缺奶、生产效益差、抵御冰雪和干旱的自然灾害能力差一直是草地畜 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重大实际问题,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草地的有限牧草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草地
DB15内蒙古地方标准
的生态环境。
鉴于此,我区于2000年后陆续推行了一整套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使草 原生态环境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转变;并规定在每年的4月到6月为休 牧期。然而,在休牧期间如何对绒山羊进行科学合理的补饲是实行休牧补饲制度后首要解决的营养 问题之一。目前,对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的研究,多见于放牧期及放牧加补饲对其产绒性能和繁殖 性能的研究报道,而关于休牧舍饲条件下不同营养水平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罕见。
目前,关于绒山羊饲养管理制定的各类标准很少,主要有国家标准GB/T 4630-2011《辽宁绒山 羊》、农业部标准NY 623-2002《内蒙古白绒山羊》及地方标准DB13/T 802—2006《绒山羊饲养管 理技术规程》和DB 11/T 398-2006《绒山羊生产技术规范》。其中,GB/T 4630-2011规定了辽宁绒 山羊品种特性、辽宁绒山羊评级技术条件、测试方法;NY 623-2002规定了内蒙古白绒山羊的品种 特性、外貌特征、羊绒品质、生产性能和分级标准,适用于内蒙古白绒山羊的品种鉴定、等级评定 和种羊出售;DB13/T 802—2006是河北省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主要规定了绒山羊的场舍环境要 求、品种选择与引进、饲料与营养、饲养管理、配种、抓绒、疫病防治、资料记录各环节的控制; DB 11/T 398-2006《绒山羊生产技术规范》是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的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绒山 羊养殖环境、品种要求、育种标准、繁殖、饲料、用药、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要求及规范,适 用于规模种用绒山羊、商品绒山羊场和绒山羊养殖小区(户)的养殖。上述这些标准均没有针对泌 乳期绒山羊的休牧舍饲技术进行制定。
本标准在认真总结和归纳多年来绒山羊饲养管理的试验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部 公益行业科技专项“内蒙古牧区生态高效牧养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的研究成果进行制定,将绒 山羊的生长规律、生理特点及生绒特点与天然草场的气候特点和资源特点相结合,进行规范化、规 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大科技含量,针对性强,对于由传统的绒山羊放牧饲养转变为放牧补饲和休 牧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模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性能与及绒山羊饲养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制休牧舍饲技术规程的原则
本标准制定遵循几个原则:
1针对天然草场营养价值低下、植被覆盖度低不适宜放牧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和泌乳期 内蒙古白绒山羊的休牧舍饲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适于泌乳期绒山羊休牧舍饲技术规 程,更易于走向标准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