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7
文档名称:

河北雄安新区事业单位选聘10人模拟卷(第2版).docx

格式:docx   大小:132KB   页数:1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河北雄安新区事业单位选聘10人模拟卷(第2版).docx

上传人:无需盛会 2022/6/6 文件大小:1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北雄安新区事业单位选聘10人模拟卷(第2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河北雄安新区事业单位选聘10人模拟卷
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试题:共200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A: 犯罪预备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犯罪既遂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C
【解析】因甲已着手实施犯罪,故不是犯罪预备;甲的犯罪目的未得逞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故不是中止;因最终并没有实现犯罪目的,故没有达到既遂。因此,甲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故选C。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按10美元/件的价格售出100万件某商品,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为人民币14元/件。假设结算当日的汇率是1美萁兑换人民币7元,则该企业可以获得的利润为人民币_____。
A: 1400万元
B: 5600万元
C: 7000万元
D: 9800万元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B[解析]100万件某商品的销售收入=10X100=1000(万美元)=1000X7=7000(万元);100万件某商品的成本=14X100=1400(万元);7000_1400=5600(万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古代的士大夫说“”,这王是精神的饥饿感造成的。人的很多****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在这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予刺激,只要一学****就能够掌握。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阅读****惯,就很困难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话是_____。
A: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B: 三日不读,面目可憎
C: 为学趁年轻
D: 读书改变命运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由“这正是精神的饥饿感造成的”可知,横线处所填句子应与“饥饿感”相关。A、C、D三项均体现不出“饥饿”之意。B项出自黄庭坚的“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由此可知,其意与文段正相符,当选。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根据产种规律,最有可能中现在?气的图形是:_____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第一组图形的线条数依次为3,4,5:第二组图形的线条数依次为4,5,(6),C正确。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11.“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_____。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B: 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C: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D: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同样,只要原来的条件和范围得到恢复,谬误回到原来的条件和范围之内,它又会变成真理。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本题选A。

(1)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2)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3)心理异常是指行为与人格偏离正常的心理状态。
以下三个例证中,与定义相符的个数有几个?( )
(1)谈话结巴、刻板动作、过度进食、攻击行为。
(2)农民丰收在望,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冲走了庄稼,也冲垮了他的愿望。
(3)一个人常常感到不安、惶恐、压抑、恐惧,但有明显的、客观原因。_____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B
考点多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
压力:关键词为“面对具有威胁性刺***境”、“身心紧张状态”;
挫折:“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干扰”、“目标不能达成”、“不愉快情绪反应”;
心理异常:“行为与人格偏离正常”、“心理状态”。
第二步:逐一判断例证,得出答案
例证(1)只是行为异常,没有提到人格是否异常,不符合“心理异常”的定义;
例证(2)发生洪涝灾害,使农民期盼丰收的愿望落空,洪灾是农民无法克服的干扰,希望落空表明目标无法达成,使农民感到失落,与“挫折”的定义相符;
例证(3)中的“不安、惶恐、压抑、恐惧”是心理紧张的表现,但这种紧张是“有明显、客观原因”,不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