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经济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原则
创新中国的经济学不仅仅是理论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更要注意研究方法。当前,理论界存不但表现出明显的逻辑矛盾,也与现实情况不符。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解释经济现实中发生的经济事件的,说到底,理论无非是阐释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理论的创新来自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司空见惯现象的新解释,新理论的构建必须遵守形式逻辑内恰的基本要求,否则,就无法解释事实。
如果说前两个要求是理论构建的条件,那么,解释力与预测力就属于理论应用方面的问题了。进行经济研究的目的是寻求经济现象之间内部关系的可信解释,力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寻求解释的过程要遵循设计得当并且科学细致的理性程序,对形成的理论也要进行经验验证。得到事实支持的可以暂时接受下来,被事实证伪的就淘汰掉。有时几个理论都可以解释现象,那就看哪个理论最简单,用最少的约束条件解释现象的理论更有普遍性。通常,简单的理论比复杂的理论更优越;而对于一个理论,能解释的事实越多越优越。理论除了解释现象外,还要具有预测功能。理论的预测能力应当成为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标准。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用一个理论或模型来描述,所以,为了认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建立了许多理论来研究其不同侧面。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特殊理论。我们看到,某个理论在预测某种经济现象时比其他理论更有力,而对于另一种现象,情况可能正相反。“就理论研究而言,我们可以接受的标准是,能够同时预测的经济现象越多,其模型越好;如果一个模型能预测另一个模型所能预测的全部经济现象,而且还能预测后者不能预测的某个经济现象,则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前者优于后者。”解释与预测的标准来自于证伪主义的影响。马克?布劳格说:“证伪主义成为整个20世纪的故事”。证伪主义的精髓在于其认定科学理论的可错性。波普尔提出,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能够被推翻。不可能被证伪的理论不能称为科学。所谓的“套套逻辑”不可能错,就如“四足动物有四只脚”这样的理论架构永远不能成为科学。
二、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上几个方面是创新和发展经济学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提供的是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经济有很多特殊性,一些在成熟市场经济中运行良好的制度到了中国常常“水土不服”,中国实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现象更是与主流经济学理论背道而驰,很
难用其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当我们发现理论推论和实际的经验事实不符时,要坚持的不是现有理论,而是去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经验现象,根据事实构建理论来进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摒弃成见,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进行问题导向的研究。所有的理论都是拿来用的,不是当作供奉物的。理论不是信仰,理论是可错的,随时可能被证伪,而信仰不具备可证伪属性。如果把理论上升为信仰,则使其失去科学性,更谈不上创新发展。对既有理论持批判地接受的态度,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现在有些经济学家对某些理论信奉得过了头,如韦茨曼(Martin weitzman)教授坚持认为,受到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人头脑中会有几个参照系,在分析问题时可以随时参照,“讨论资源和价格问题时,充分竞争下的一般均衡理论就是一个参照系;讨论产权和法的作用时,科斯定理就是一个参照系。”也是一种将理论信仰化的观点。经济现象总是发生在活生生的现实中,由于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不同,在西方重要的、必须保留在理论模型中的变量在中国不见得重要;在西方无足轻重、可以舍掉的变量,在中国不见得就不重要。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如果依照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与经验事实一致,可以暂时接受理论,如果不一致,要修正的是理论,不是事实。通过研究新的约束条件,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前提假设,构建新的理论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就形成了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常常产生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上,而不一定是单单建立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第二,吸收现有成果中一切有用的东西。尽管理论的发展通常建立在否定已有理论的基础上,但对现有成果的一切合理之处,尤其是理论构建的方法必须要加以重视和认真学习。例如,尽管遭到许多批评,“穿着方程式外套”的实证主义的经济学理性分析范式仍然稳居主流经济学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这种方法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首先,依此方法建立的理论体系自恰性相当高。自恰即自圆其说,无逻辑推理矛盾。从人是理性的前提假定下,加进特定的约束条件,分析在此约束下理性人的选择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