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章 核苷酸和核酸
编辑课件
核酸的发展和研究简史
1868 Friedrich Miescher 核素
1889 R. Altmann A
核苷酸参与构成的重要化合物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稀 有 碱 基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2’-核苷酸和3’-核苷酸的混合物
RNA在碱溶液中的水解
编辑课件
核酸的共价结构
编辑课件
文字式:pApCpGpTpA
pACGTA
编辑课件
碱基的性质:
1.异构化
内酰胺
内酰亚胺
双内酰亚胺
编辑课件
DNA双螺旋中的碱基对氢键形式
编辑课件
2. 核酸的紫外吸收
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
编辑课件
DNA 的 双 螺 旋 结 构
编辑课件
Rosalind Franklin
DNA 的X-射线衍射图
编辑课件
20世纪40年代后期,Erwin Chargaff通过对各生物碱基组成分析,提出了重要的Chargaff定则:
(1) [A]=[T]
(2) [G]=[C]
(3) [A]+[G]=[T]+[C]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DNA双链的方向
编辑课件
双链DNA的俯视图
编辑课件
通过对碱基组成特点及DNA结晶的X光衍射分析,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特点:
(1) 两条链反平行相互缠绕的右手螺旋,螺旋上有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
(2) 碱基在内侧,磷酸和核糖在外侧。
(3) 螺旋直径2nm,,每圈10()对碱基,()nm。
(4) A与T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配对,形成3个氢键。
(5) 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力主要是氢键(横向) 和碱基堆积力(纵向)。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B-DNA
A-DNA
编辑课件
Z-DNA
编辑课件
三种双螺旋DNA类型的比较
A型
B型
Z型
螺旋手性
右手性
右手性
左手性
分子形态
较平滑双螺旋
平滑双螺旋
Z字形扭曲
螺旋直径(nm)
碱基对/螺旋
11
12
碱基对上升高度(nm)
碱基倾角
20o
6 o
1 o
糖苷键构象
反式
反式
嘌呤顺式
嘧啶反式
碱基排列方向
朝内
朝内
外露
凹槽
大沟(窄、深)
小沟(宽、浅)
大沟(宽、深)
小沟(窄、浅)
一种沟(小沟、窄、深)
稳定存在条件
较高离子强度,相对湿度≦75% DNA-RNA杂交体
低离子强度,细胞中DNA的构象
嘌呤嘧啶相间排列
编辑课件
特殊的DNA碱基顺序:回文顺序和镜像重复顺序
(回文顺序)
编辑课件
具有回文顺序的DNA可以形成“发夹”或“十字”形结构
编辑课件
具有镜像对称顺序的碱基易于形成三链DNA (H – DNA)
编辑课件
Hoogsteen 配对
编辑课件
RNA的结构
单链RNA( rRNA)因为分子内部的碱基配对形成的二级结构,无配对的碱基形成“突起”或“环”。
编辑课件
3 ‘ - end
5 ‘ - end
16s rRNA的二级结构
编辑课件
tRNA的二级结构
和三级结构
tRNA的三叶草形二级结构
编辑课件
tRNA的倒L-形三级结构
编辑课件
mRNA的结构
单顺反子mRNA(monocistronic mRNA)与多顺反子mRNA(polycistronic mRNA):原核生物的mRNA仅为一条肽链编码,称为单顺反子mRNA;为两条以上肽链编码则为多顺反子mRNA。
编辑课件
hnRNA
内含子
(intron)
mRNA
真核生物mRNA成熟过程:
外显子
(exon)
编辑课件
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核酸的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称为变性。
变性后理化性质变化:
OD260增高
粘度下降
浮力密度升高
生物活性丧失 等等
编辑课件
RNA和DNA的熔解温度曲线
编辑课件
DNA 的Tm值与G-C含量的关系
编辑课件
(G+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