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章 混合结构房屋
苏州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唐兴荣 博 士 教 授
二一二年五月
编辑课件
混合结构房屋的组成
墙、柱、基础等竖向构件——砌体材料
楼盖、屋盖等水平构件——钢筋混凝土材外散水坡顶面以上的砌体内,应铺设防潮层。防潮层材料一般情况下采用防水水泥砂浆。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所用的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10-5的要求。
编辑课件
2.截面尺寸
承重的独立砖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40mm×370mm。
毛石墙的厚度不宜小于350mm
毛料石柱较小边长不宜小于300mm
编辑课件
3、垫块设置
跨度大于6m的屋架
(砖砌体)、(对毛石砌体)、(对砌块砌体或料石砌体)的梁
——支承面下的砌体应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
4、壁柱设置
当梁的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
/6m (240mm厚的砖墙)
/ (180mm厚的砖墙)
/ (砌块、料石墙)
5、预制构件的支承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支承长度在墙上不宜小于100mm,在圈梁上不宜小于80mm。
支承在砖砌体上的吊车梁、屋架,及跨度≥9m的预制梁的端部,应采用锚固件与墙柱上的垫块锚固。
编辑课件
三、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1、防止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裂缝
为防止或减轻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表10-6)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最大间距50m;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最大间距40m)
2、防止或减轻房屋顶层墙体裂缝措施
屋面应设置有效的保温、隔热层。
屋面保温(隔热)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置分隔缝,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6m,并应与女儿墙隔开,其缝宽不小于30mm。
采用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和瓦材屋盖。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与墙体圈梁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
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并沿内外墙拉通,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内宜适当增设水平筋。
编辑课件
顶层挑梁末端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
顶层墙体的门窗洞口处,在过梁上的水平灰缝内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并应伸入过梁两端墙内不少于600mm。
顶层墙体及女儿墙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房屋顶层端部墙体内增设构造柱。
女儿墙应设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编辑课件
3、为防止或减轻房屋底层墙体裂缝的措施
房屋的长高比不宜过大。
在房屋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宜设置沉降缝。
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是增强房屋整体刚度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基础圈梁和屋顶檐口部位的圈梁对抵抗不均匀沉降作用最为有效。必要时应增大基础圈梁的刚度。
在房屋底层的窗台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并应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少于600mm。
采用钢筋混凝土窗台板,窗台板嵌入窗间墙内不少于600mm。
4、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宜沿竖向每隔400~500mm设拉结钢筋,其数量为每120mm墙厚不少于1φ6钢筋或焊接钢筋网片,埋入长度从墙的转角或交接处算起,每边不小于600mm。
5、当房屋刚度较大时,可在窗台下或窗台角处墙体内设置竖向控制缝。在墙体高度或厚度突然变化处也宜设置竖向控制缝或采取其他可靠的防裂措施。竖向控制缝的构造和嵌缝材料应能满足墙体平面外传力和防护的要求。
编辑课件
1、过梁
过梁的分类及应用范围
钢筋混凝土过梁(有较大振动荷载或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房屋)
第三节 过梁、圈梁、墙梁、悬挑构件
编辑课件
砖砌过梁
钢筋砖过梁()
砖砌平拱 ()
编辑课件
砖砌过梁的构造要求
砖砌过梁截面计算高度内的砂浆不宜低于M5;
砖砌平拱用竖砖砌筑部分的高度不应小于240mm;
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处的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5mm,间距不宜大于120mm,钢筋伸入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宜小于240mm,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
编辑课件
2、圈梁
(1)圈梁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