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红旗渠日志》品读 2016 年的暮春, 我来到河南的林州市( 原林县), 在红旗渠干部学院驻留了 3天2夜, 追寻半个世纪前与水有关的那段往事。薄雾晨曦, 站在林州东山腰上一眼望去, 南面的殷墟古都如梦如幻, 西面的太行山绿装浓抹,名扬中外的红旗渠就在峻岭之中。以今天的视角看, 红旗渠是诗篇和画卷; 但若回到当年, 红旗渠则是悲壮和牺牲。几天里, 看了很多、听了很多、想了很多, 希望能找出深藏其中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品质, 以不辜负渐行渐远的峥嵘岁月和为此流汗流血的几十万林县人民。将要离开林州的那个夜晚, 我找到一本厚厚的内部资料――《红旗渠日志》。这本日志,从 1960 年1月 16 日到 1966 年 10月 13 日, 7 年里有时天天记,有时隔数天记,有的日子记几千字,有的日子仅记十来个字。个别地方由于字迹无法辨认,不得不用空白小方框代替。捧起这本日志,我一夜没有放下,第二天接着读,第三天继续读。阅读中, 感慨万千, 领悟颇多, 内心充满了对那段历史的敬畏, 对群众力量的敬意,对共产党的敬仰。一 1959 年一场大旱, 河渠断流, 水库干涸, 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跨省寻找水源。 800 多年前,姓谢的知县带领林县百姓修了一条仅有 1 尺宽的小水渠,当地人感激不尽,为其建了“谢公祠”。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 2 的八路军为群众修了一条“抗日渠”,至今传为佳话。 1959 年一场大旱降临林县, 前几年新建的几座水库都见底了。收完麦子后, 杨贵和他的同事们翻山越岭找水源。那时的调查研究实在是深入细致,他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本县境内找不到,就到邻县找,省内找不到,就到省外去找,不达目的不罢休。终于在进入山西省几十公里时, 发现这里是引漳河水到林县的最佳位置。陶鲁笳在太原听取林县的汇报,山西省委决定支持林县跨省引水。 1960 年1月 16日, 红旗渠的首篇日志只记了一件事:“林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向新乡专署和省人委写了‘引漳入林’工程的请示报告。”第二天的日志上写道:“以河南省委的名义向山西省委去了信,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省委秘书长戴苏理, 又以个人名义向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书记处书记王谦去了信。”1月 27日, 也是 1959 年农历腊月二十九, 林县农工部部长王才书和县水利局副局长石玉杰到太原, 向山西省委提出在平顺县筑坝开渠引水的请求。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听了汇报后, 同意从山西境内引水。用日志中的话说:“至此,揭开了‘引漳入林’的序幕。” 1960 年元宵节那天,林县 3 万多民工上工地,“引漳入林”工程高调开工。 1960 年2月 10 日,农历正月十四,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广播誓师大会, 40 余万人参加收听。“一声令下,山峰摇撼,大地沸腾, 当天夜里, 全县便轰动起来了。”第二天是元宵节,3 万多修渠大军陆续到达工地。工地总指挥部提出 5 点要求: 一要做好物资供应, 保证民工生活; 二要大搞突击, 搞好上渠公路; 三要做好工程分段工作; 四要搞好劳动定额, 五要加强民工思想领导和安全教育。接下来, 工程真刀真枪 3 干了起来。党委扩大会议及时调整工程部署。誓师开工虽然热闹, 但起初还是搞人海战术,打了一阵子乱仗。热火朝天干了 20 来天,暴露出效率低、质量差、安全事故多等各种问题。杨贵及时在盘阳村召开党委扩大会议:“